英语媒体的在国际舆论中影响力,因为以学习英语为目的的中国受众毕竟不是我国英语媒体预定的目标受众。但是,学习英语的中国受众又很重要,从某种角度讲,是他们在支撑着我国英语媒体的日常运作,尤其对以英语学习为主的英语媒体更是如此。[5] 此外,外国人还是中国人这一困境也适用于我国英语媒体的新闻人才选用上。上文已经提及,我国英语媒体合格人才不但需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还应该熟谙英语新闻写作技巧和英语国家的风俗和习惯。具有这样素质的人才一般都具有较高价值趋向。但是我国多数英语媒体由于基本还依靠政府或大媒体资助,目前可能还不能完全满足这些人才的价值趋向。于是,我国英语媒体的人才的流失现象就非常严重,有时每年进出的一个英语媒体单位的人数可达20多人次,英语媒体俨然成了英语新闻人才的培训基地[6]。这一趋势在报纸和广播单位表现更为突出一点。 由于英语新闻人才的快速流动使得我国英语媒体编辑记者中出现普遍低龄化趋势。据调查,我国英语媒体编辑记者的年龄一般都在25岁到30岁之间。象《上海日报》社全体采编人员的的平均年龄为26.7岁,[7]《中国日报》也只有30多岁。[8] 从长远讲,这种低龄化趋势不利于我国英语媒体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程度,增加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三、 我国英语媒体的战略思考 历史发展规律表明:我国英语媒体的发展总是在我国最需要在国际上塑造良好形象时才出现。尽管入世对我国英语媒体的发展是一次巨大挑战,但同时也是一次发展机遇。我国英语媒体能否抓住这次机遇关键要看能否确立有效的对外传播战略。 目前,这战略已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因为现在国际舆论反华的声音还较强,而一个有效的、正确的对外传播战略可以影响西方公众意见和外交政策,有效传递我国要传递的信息,在国际传播重求得公论,打破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为我国寻求最大得国家利益。[9] 就目前而言,我国英语媒体战略应该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符合我国目前国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2)能使四大媒体发展各自特色,并成为我国对外传播的有机组成部分;(3)能促进我国英语媒体不断进行新闻理论和实践创新,包括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新闻传播理论;(4)作为我国文化战略的主要部分,与我国的政治战略、经济战略和军事战略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5)以增强在国际舆论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为核心内容。 这样的战略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本文建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这些方面: (1) 注重英语媒体自身形象设计、提高我国英语媒体的可信度 我国英语媒体要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必须注重自身形象设计,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我国英语媒体的可信度,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因此,英语媒体自身形象设计应该成为我国国际传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谈到改变我国英语媒体自身形象,有人马上会认为目前情况下较难做到,因为我国英语媒体是政府的喉舌,是为政府说话的;而西方国家受众往往会质疑政府创办的媒体的可信度。 但是,我国英语媒体是不是就真的没有可能改变自身的形象、提高媒体的可信度呢?应该说,只要我们调整我国的对外传播策略,我国英语媒体的自身形象是可以改变的。这点我们可以从美国之音(VOA)和英国广播公司(BBC)70年代后期对其对外传播战略的调整中得到一些启示。 众所周知,VOA和BBC是美国和英国政府创办的对外广播电台,归政府所有,为政府说话。在初创时期,尤其是在“冷战”时期,这两家电台为了强化其对外宣传的目的,在其广播节目中要么以救世主的口吻进行空洞说教,要么讥讽,甚至漫骂,公开“妖魔化”共产主义,进行赤裸裸的反共宣传,结果引起世界上很多听众的反感。[10] 但是,进入50年代以来,特别是70年代后期,美英这两家电台开始逐步调整其对外传播策略,表面上给人以客观、公正的影响,实际上在节目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都融入了本国的宣传思想。 这种对外宣传的策略调整首先是强调“事实”的客观性,只报道事实,不作评论;其次是注意搞“平衡”,对正反两面都进行报道,以示其公正性。在“客观”和“公正”的光环中,VOA和BBC(尤其是BBC),在不知不觉中赢得了越来越多听众的信任,影响力也随之增加。这样,即使他们偶尔无中生有,造谣惑众(事实上已发生过),听众也不会对他们产生怀疑。VOA和BBC的可信度提高了,在听众中的影响力也大了,但是这丝毫没有改变他们的性质。可是,由于传播策略的改变,他们的自身形象和可信度却得到了改变。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入世后如能确立一个有效的对外传播发展战略,我国英语媒体改变自身形象,提高可信度,最后取得较好传播效果是有可能的。 此外,我国英语媒体也有改变自身形象的客观必要性,因为大多数外国受众对我国的英文媒体的态度是摇摆不定的。这一方面说明他们对我国的英语媒体心存疑虑,同时也说明:只要能认真分析他们的信息接受心理并制订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国的英语媒体有可能争取到大多数外国受众,也有可能扩大我们的影响力。 当然要能真正做到这一点,本文认为须有三个必要条件:(1)有关政府部门要有决心推动这项改革;(2)政府部门要逐步转变职能分离英语媒体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尽量通过法律形式而不是行政手段实施对英语媒体的有效监管;(3)政府部门要制订有效条例,把英语媒体的经营管理权还给媒体老总和管理层,让他们真正按照对外传播规律去开展传播活动,简言之,树立以外国受众为中心,而不是盲目以我为中心。 (2)正确自我定位 我国英语媒体能进行正确自我定位也是我国对外传播战略的重要部分。那么目前,我国英语媒体有没有能力成为世界性的媒体呢?客观地讲,我国的英语媒体还不具备成为世界性的媒体的实力和条件(包括资本规模和管理模式等)。但是,本文认为我国英语媒体应该可以成为一个报道中国和与中国有关问题的地区性权威。就现阶段而言,这样的目标比较符合我国现行发展水平。 这种自我定位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使我们能明确以下重大方略:(1)我国的对外传播针对的受众到底是谁?(2)我们应该在哪些问题上与西方国际性的媒体展开竞争?(3)我们应该建立怎么样的媒体运行模式来应对这些竞争? 我国的对外传播针对的受众到底是谁?这个问题好象已不是问题的问题。我国的对外传播的受众当然是:境外受众(外国人和华侨)、境内外国受众(以工作、学习和旅游为目的)和国内受众(主要以外语学习为主)。[11] 这样的定位总体上讲是对的,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受众定位重点不突出:基本上所有人都是我国对外传播的对象、受众,因此反之也然,即谁都可能成不了我国的受众。正因为这样,重新讨论受众这个问题还是很有必要。 本文认为现在我国的国际受众可以概括为一种“精英效果理论”,即以国外精英受众为主,兼带一般受众,但应以突出“精英效果”为主。前者主要是针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受众;后者主要针对非西方国家的受众的。 确立这样的精英效果理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1)我国目前的各方面条件(包括财力力、物力、管理模式和报道手段等)还有限,不应该全面出击,应该选择重点,集中突破,以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取得最大的传播效果;(2)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一般受众已经受到西方媒体的长期熏陶,对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形象已形成思维定势,我国英语媒体就是尽最大努力要在短期内改变这种思维定势难度较大,收效不会太大;(3)像美国这样的国家中,公众舆论和民众意愿,尤其是在一些国际问题上,常常受到精英阶层、政治家和媒体潜移默化的操纵。他们的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