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电视节目“多维组合”分类法及其编码设计      ★★★ 【字体: 】  
电视节目“多维组合”分类法及其编码设计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0:54:42   点击数:[]    

于构建新颖的节目类型。随着电视业的发展,观众收视需求和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节目内容和样式已经很难引起观众的兴趣,与此相应,不少节目的生命周期也在逐步缩短。如何寻找节目类型空档,不断构思和设计出能够吸引观众的新节目,令所有节目制作者和编导们大伤脑筋。传统的分类方式,由于基本采用单一维度标准,无法细缕和凸显节目的多种特征,相比之下,多维分类系统因为采用多种维度标准为节目划分类别,用编码顺次展示节目的各种特征,因而对于设计和构建新型节目更有帮助。例如,通过对既有的节目进行分类和编码,详细了解节目种类现状,发现和探索节目缺项,分析的结果可以成为构建新的、适应受众需求节目的重要依据。因为节目的每一种属性和特征就相当于制造产品的零部件,可以象工业化生产一样,将这些零部件进行各种排列和组合,按照某种标准和要求装配为一个合格的产品。如此一来,节目创新有章可循,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探索未知的盲目性,减少成本,降低市场风险。 以节目类型化而言,在观众收视日益多元化、分众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节目需要强调个性化和类型化。所谓“类型”,实际上是指一套制作节目的观念、内容、形式、技巧、表达方式乃至观众定位,是一个融合体,可以相应地用各种维度来界定,同样也可以相应地用各种维度来拼装和打造。类型被打造出来,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规范性 ⑧。多维分类系统既能够为科学、有效地界定各种类型节目提供“物质”基础,同样也可以为更新颖的类型节目的出生创造条件。 第四,可为节目编排提供依据。综合性频道讲求各种节目的有机编排,专业化频道由于节目内容相对集中,因而注意适当区隔和合理地编排节目,亦成为一大问题。对节目各个不同维度的细致区分,掌握各类节目的情况,可以为节目编排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编播者详细了解哪一类节目或哪一些特性比较受观众欢迎;同时,亦有助于进行节目资源整合,优化节目排期,以期获得最佳收视效果。 第五,有利于制定行业标准。同一些具有规范行业标准的市场相比,电视节目市场的行业标准亟待确立和规范。电视节目是具有文化和经济产品双重属性,建立一个合理成熟的电视节目市场规则,制定合理的行业标准势在必行。而一套完整、科学的节目分类系统,对于确立行业标准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最后,多维分类系统和编码方法的提出,对节目研究亦有促进作用。一方面,科学的节目分类有助于廓清节目的多种特性,充分明确研究对象;而建立在统一分类标准基础之上的电视节目研究,能够方便研究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便于研究成果的传承和共享,降低沟通的成本,节省研究投入。另一方面,多维分类系统及其编码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应用方式,客观上亦会起到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对节目分类研究的关注,这或许是多维系统对节目研究的另一种贡献。 注释: ① 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中国电视受众研究》数据计算。 ② 参见一云“电视节目的分类与界定新论”,《电视艺术》2002第1期。 ③ 叶家铮等《“世纪之交中国城镇电视观众需求变化及其对策”调研报告》,2001年7月。 ④ 陈崇山 孙五三主编《媒介·人·现代化》第13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⑤ Aylesworth, Thomas G.,1996.Television in America: a Pictorial History, River Falls Public Library. ⑥ 参见蒲建平《关于中国影视视听节目科学管理的探索及建议》,http://chinatv-net.com,2001·6·5。 ⑦ 刘燕南《电视收视率解析——调查、分析与应用》,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⑧ 参见刘燕南“收视率分析再探”,“WTO框架下我国电视传媒业发展战略研究讨会”讲话稿(长江·三峡),2001年8月。 参考书目: 1、《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97~2001),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刘燕南《电视收视率解析——调查、分析与应用》,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3、张海潮主编《电视中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4、陈崇山、孙五三主编《媒介·人·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 5、蔡念中等《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台湾)亚太图书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 6、彭吉象“试论电视专业化频道的营销策略”,《现代传播》2002年第3期。 7、一云“电视节目的分类与界定新论”,《电视艺术》2002第1期。 8、蒲建平“关于中国影视视听节目科学管理的探索及建议”,http://chinatv-net.com,2001·6·5。 9、Aylesworth, Thomas G.,1996.Television in America: a Pictorial History, River Falls Public Library. 10、TV Guide, Triangle Publications,1982-1991, various Fall and Winter issues, Radnor, Pennsylvania. 11、Lancaster, K. (1971).Consumer Demand,A New Approach,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2、Mcomeil, A. (1991), Total Television Including Cable: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Programming from 1948 to the Present, 3rd ed., Penguin Books, New York.

上一页  [1] [2] [3] [4]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从引入收视率到推出满意度――中国内地观众调研的指标选择与问题探讨

  • 下一篇文章:符号学VS新闻学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电视节目“多维组合”分类法及其编码设计”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电视节目“多维组合”分类法及其编码设计”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试论中国大陆的媒介分析之概况及特...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因特网及网站的...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2005年美国新闻...
  • ››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 ››浅论博客名誉侵权中的法律责任
  • ››海外华人种群变化对华文媒体生态的...
  • ››媒介框架之预设判准效应与阅听人的...
  • ››县级电视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其突...
  •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
  •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 ››电视节目“多维组合”分类法及其编...
  •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现场意识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