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从模式化走到方法论的形式化。所以即便是经验学派可以突出其科学性、客观性,它也会从形式的解释中暴露社会的被掩盖的真实。传播学获得了它特有的方法的严密性和确定性。80—90年代以后,可以说信念与方法开始彼此结合。难以回避的是,无论你采取什么信念,都会有人问,你凭什么方法得到这个信念,证明这个信念?反过来无论你采取什么方法,也都会有人问,这个根据方法推出的结论,是基于什么价值信念。 中国引进传播学已经有20年的历史。传播学在中国的命运比较坎坷,她一直被当作可能会挑战本国意识形态体系的自由资产阶级的学说而受到防范和挑剔。这多少有点象社会学曾经遭遇到的情况。意识形态的防御机制一直是中国借鉴和建设传播学的思想障碍。这主要是由于知识方面的不完整所形成的假象。其次,传播学在中国发展遇到的另一个障碍是学科建制的惯性。长期以来,我国有新闻学没有传播学,一旦传播学崛起,遂发生新闻学与传播学孰大孰小的争论。从美国的大众传播学来说,原本的知识起点,在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信息通讯学;从加拿大来说,传播学却最先和政治经济学、人文地理学、经济文化史有不解之缘;从英国来说,传播学不仅是政治经济学的主题,也和文学批评、社会学、政治学关联;从德国来说,传播学是哲学现象学、解释学、符号学、社会学的派生物;从意大利来说,传播学是语言学、符号学的应用;从法国来说,传播学是解释学、符号学、社会思想及语言学的发展融合的结果。⑥长期以来,传播学界过分夸大了欧洲和美国的传播研究的差别,并且有意无意地掩盖了欧洲对美国传播学发展的深刻影响,以及传播学的多元性的知识起源。就学科的交叉和包容状况来说,人类传播研究的知识起点,多是在语言学、修辞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人文地理学等等;大众传播研究的知识起点,多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管理学等等。目前国内的学术争论缺少基本的知识性的前提。如果说新闻学在前就应当是传播学的母体,那么广告学好像有更大的理由做这个母体。在北美,最早的广告学大学课程是在19世纪末开始的,足足比传播学要早半个多世纪。⑦但是很少有人推论,说传播学来源于广告学。传播学的发生,完全依赖于某个国家或文化环境的学术思想的传统与发展水平,就是说,无论从哪个学科进入,只要是回应人类的现代性状况,就不能不正视和反思传播现象。传播学,除了开展功能性知识追求外(如强调传播效果和媒体管理研究),还必须展开价值性的知识反思。唯有通过这种深切的知识反思,才能敏锐地观察人类的自由权利与传播体制、传播技术之间的张力的表现形态。单纯的工具理性在知识层面不可能完成反思的任务,不可能取代基本的价值追求,相反,某一学科如果过度地依赖工具理性,势必将普遍意义的社会价值问题,扭曲为一种权力控制意识。这种观念,不仅有悖于自启蒙时代以来的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也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类解放的崇高理念。 中国大陆的传播学研究要面对的真正的困难是价值论和方法论的吊诡。也就是说,由于特定的社会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缘故,很难将某种理论方法作为贯穿的知识逻辑。例如我们信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今世界的传播学研究领域是极具活力和批判性的思想资源。批判学派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传播体制和文化方面,无论其面对的是全球化的传播秩序,还是本国的传播体制都一以贯之。在中国,往往用来批判全球化的传播秩序,采用“文化帝国主义”、“媒体资本批判”的视角,而回到本国实际中,对于媒介权力与社会公义的关系就讳莫如深,只好采用管理学派和纯粹经验性或形式化的研究。对外的研究,强调的是传播权力平等,对内研究强调社会控制和权力主导。再如,我们可否采用议题设置和沉默的螺旋模式研究舆论主导机制的形成?可否用创新扩散模式解释地区间传播与发展的不平衡?可否用知识沟模式的研究解释新的社会分层和信息资源分配的关系?可否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形研究特定的危机传播、生态传播、健康传播的规律?如果在价值观和方法论上不能确定基本的选择,就不可能避免研究的吊诡,不能避免传播学的知识形态的某种扭曲。如果用单纯的意识形态的障碍解释传播研究的困难是难以自圆其说的。因为,我们在经济学、社会学、甚至政治学领域里都取得了长足的知识进展。意识形态并没有成为知识探索的不可逾越的障碍。这是因为由于全球化、市场化和都市化,人们的生活正在告别由单一意识形态和思想权力绝对控制的状况。价值选择和知识兴趣都趋于多元。主导的社会观念和政治文化制度由于一定的多元化而变得更有活力,对于中国传播学来说,是回到人本立场的时候了。 注释: ①《周易·系辞》 ②Alfred Chandler:《The Visible Han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 ③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刘锋译,三联书店,1997,页50。 ④Anthony Giddens:《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p.77 ⑤David Crowley and David Mitchell 编:《Communication Theories in Today》, Polity Press 1994,p.2 ⑥疏理传播理论的发展脉络,描绘传播理论的地图分布,主要依据下述权威性著作或书目资料汇编:E.M.Rogers:《A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Study》,Macmillan,Inc.1994; E.E.Dennis & E.Wartella 编: 《Americ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996. Michael B.Salwen & D.W.Stacks 编:《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1996. D.E.Phillips 编:《Human Communication Behavior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Sourcebook 》,Garland Publishing,Inc.1992. ⑦ 广告学的分类模式由E. St. Elmo Lewis 在1898年建立。见S. Fox:《The Mirror Makers: A History of American Advertising and Its Creators》, New York: Morrow. 1984.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