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街面上还出现一种提供“陪聊”服务的茶室,服务生以不相关的陌生人的身份,陪心情郁闷的人喝茶聊天。电视剧《DA师》中景晓舒的一段话道出了人们对实际交流的恐惧:“陌生是一种美,因为在陌生面前不需要设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真诚的交流,可能是人际传播永恒追求的目标。 “约哈瑞窗口”及几个无奈的改善人际传播的建议 人际传播,涉及传播的双方、多方之间心理、智力之间的微妙关系。交往总要向对方披露些什么,否则无法形成传播关系;而一旦披露,就可能降低安全感。这对悖论中人们处于何种状态?1955年,美国心理学者约瑟夫·卢夫特(Joseph Luft)和哈瑞·英汉姆(Harry Ingham)提出了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瑞窗口”(johari window,两个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而成)理论,他们用四个方格,说明人际传播中信息流动的地带和状况(图1)。 (图1) 第一个方格称为“开放区”,在这里,传播各方的“我”均认为可以公开的信息都集中在这个方格内。第二个方格称为“盲区”,传播各方的“我”不知道的他人评价“我”的信息置于这个方格内。这些信息“我”不知道,但是别人都知道,看得很清楚。(图2)第三个方格称为“封闭区”,传播各方的“我”均认为不能公开的纯私人信息,除了隐私,还包括不愿意暴露的“我”的弱点。有些甚至对至爱亲朋也不能说。第四个方格称为“无知区”,传播各方都不知晓的信息置于这个方格中。这是指每个人身上尚未开发出来的信息或潜能,遇到新情况或新问题时,这类信息会生成和表现出来,为传播各方的“我”和他人察觉。[9] (图2) 在人际传播的互动中,每个人都可能会获知部分盲区的信息,也会暴露部分封闭区的信息,同时从无知区生成新的信息。人际传播就是这样处于永恒的流动中,人们总是希望探求到更多的对方信息,但总是无法完全达到目的。 鉴于这种情形,学者们提出了不少改善交往心态的建议。例如美国学者特伦霍姆(S.Trenholm)和延森(A.Jenson)提出的四个确立人际关系的步骤:第一,确定处境,即明确自己所处的情境和位置;第二,品评他人,即事先了解准备交往的人的特点;第三,判断关系,即明确自己与对方存在何种关系;第四,解释行为,即找出双方需要建立关系的起因,他为什么要做或我为什么要做。[10] 另一位美国学者杜克(Steven Duck)提出四种“印象的形成”,涉及的是交往初期、尚未建立明确人际关系之时,如何进行细致的观察,目的是树立交往的信心。第一,由身体结构造成的印象。多数人比较迷信自己的眼睛,仅通过观察人的外形,就得出各种印象。尽管很不可靠,但毕竟有了一种实在的看到的东西,心里踏实些。第二,由角色结构造成的印象。这种印象与人的身份关联,不同的角色携带着不同的讯息。在对他人身份认识中,可能获得关于自己身份的再定位。第三,由互动结构造成的印象。人际间最初的接触往往只暴露出自身的少许想法,这时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或用词造句,都会很快形成友善-敌对、文雅-粗鲁、听话-捣乱、观点相近-观点远去等等的印象。第四,由心理结构造成的印象。这种印象不是通过显现的言辞和体态语言,而是在接触中的内心感应,得出亲近-疏远、喜好-厌恶、接受-排斥、热烈-冷淡等等的结论。[11] 以上的“理论”都带有明显的个人体验、经验的性质,也许能够给人提供一些启示,但很难提升到科学层面。人与人之间不会有完全相同的感受,也不会有上面谈到的按部就班的交往或交往前的规定动作,因为人的心灵和行动无限多样化,难以规定机械的行动要领。不过,每一种模式、理论都在某一个层面揭示了人际传播的特点。从早期关注人际传播的个人功效、工具性价值,到现在从人性、人格角度切入进行研究,这是人际传播研究的发展趋势。 注释: [1] 马丁·布伯《对人的问题的展望》,《存在主义哲学资料选辑》上卷第185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罗洛夫《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第22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 [3] Julia T.Wood: Gendered Relationships,Mayfield 1996,P119 [4]王怡红《人与人的相遇》第246-247页,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D.Perlman and S.Duck ed. Intimate Relationships,Sage 1987,PP69-73 [6] Julia T.Wood:Communication Mosaics,Wadsworth 2001,P192 [7]华尔《存在哲学》第123页,三联书店1987年中文版。 [8]Martin Buber:the Knowledge of Man,Selected Esasays,Humanities Press International 1965,P65 [9] http://www.chimaeraconsulting.com/johari.htm,Mallan Group Training and Managewent Inc.1999 [10]S.Trenholm and A.Jesen: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6,PP159-170 [11] Steven Duke,”Interpersonal Commuinication in Developing Acquaintance”, in Exploration in Interpersonal Commuincation, ed.by Gerald R.Miller, Sage,1976,pp47-127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