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报纸。随着美国传媒上网的发展,很快就出现了媒体联手和媒体同相关行业的公司联合共建网站的现象。例如,早在1996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就和微软公司联手创建了微软 - 全国广播公司电视台(MSNBC),在因特(互联)网上建立了MSNBC.com网站。美国时代华纳公司所属的各家杂志社,较早就联手建立了网点Pathfinder。2000年以来,媒体联手和媒体同相关行业联手营建网站的态势,在美国又有明显加强。时代华纳公司和美国最大的因特网接入服务提供商美国在线合并,成为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开创了大众传媒业和信息技术业在网络时代联手的新篇章。而美国媒体网上联手的佳话也是频传。如,《纽约时报》和美国广播公司(ABC)联盟,《华盛顿邮报》公司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联合…… 由于网络技术以其融合性特征,可将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符号形式在因特网上集为一体,因此,在新闻传媒的上网进程中,报社与电子传媒机构合作,在信息形式方面互通有无的做法,频频出现。 《华盛顿邮报》公司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于1999年11月宣布联合,很快又带动了各自所属的媒体间新的网上联手。据美国“编辑与发行者在线”提供的消息,2000年6月份,《新闻周刊》网站与MSNBC.com网站联盟,产生了新网址:。[11]通过两家公司的联盟,MSNBC将可使用10多家报刊的内容,尤其是能从《华盛顿邮报》那儿尽早见到要闻集锦并择优运用于播放和网上传播;而《新闻周刊》和《华盛顿邮报》则可使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川流不息的视频档案。例如,在小埃连事件发生后几分钟内,《华盛顿邮报》网络版上即推出了一系列影像。[12] 此外,美国媒体间网上联手中还出现了地方报刊同全国性的网上新闻网络如MSNBC网站、comN的网站、美国在线的“数字城”等签约合作的新动态,前者希望由此将其地方性的信息内容推向全国,并从全国性的网上(广电)新闻网络获取视频内容。例如,《亚里桑那共和报》、《波士顿先驱报》和《西雅图邮报》的网站都同MSNBC网站签订了协议。它们都在与MSNBC合办的网页上,每天放上几篇当地新闻报道。它们指出,签订协议旨在获得全国层面上的知名度和增添它们的访问量--通过MSNBC网站上通向它们的链接。[13]这些报纸网站还同comN网站和美国在线“数字城”签订了协议。《亚里桑那共和报》网站还加盟了奈特 — 里德报团公司网站的“现实城市”网络。除了使其内容在全国亮相外,这些报纸都希望得到视频内容,[14]以便使报纸网站增强互动性,克服静态方式。 将中、美媒体网站的情况相比较,不难发现同中有异。美国媒体间网上联手带有明显的跨地域性的特征。而媒体的跨地域性联合,正同因特网在传播中的跨地域、跨国界的特点相契合,从而有利于网络优势的发挥。另外,争取获得品牌效应是美国传媒网上合作的新的推动力。地方报刊等小型传媒机构在网上挂靠知名度很高、影响极广的大型传媒网站的实践,充分显示了这一点。相比之下,我国的千龙新闻网和东方网,都是地域内媒体联合的实例。打品牌尚未成为我国内地传媒在网上联手中的考虑重点。 二、从简单地将印刷版的内容推上网,到形成丰富而有特色的网站内容 在我国内地传媒上网处于尝试阶段时,报刊网站仅将报纸文库的内容部分推上网的做法,颇具典型性。进入1997年后,情况产生了变化。一些专业类报纸尤其是电子类报纸如“《计算机世界报》、《中国计算机报》、《计算机报》等的网络版已初具规模,信息的种类、容量以及制作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15] 综合类报纸的网站的信息服务,向着符合网络版的基本特点的方向努力。1997年1月建立的《人民日报》网站尤其值得一提。该网站依靠报社在人员、经济条件、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雄厚实力,很快就将网络版办得富有特色。笔者于1997年-98年对其网页的观察发现,它不但提供报社的系列报刊的印刷版的内容,而且经常开展“金报网上调查”活动,并推出“报刊寻航”、“信息导航”、“数据库”等网上的特色信息服务,还提供通向其它“知名站点”的链接,而且还推出“专题报道”专辑,为用户研究时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此外,据有关论文介绍,一些原来已建立网址的报纸如《粤港信息日报》、《羊城晚报》等,在1997年下半年开始重整旗鼓,其网络版从内容到制作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6] 从我国内地1998年开始形成“传媒上网热”起,不少新闻传媒网站逐渐致力于改变仅仅将作为其“母体”的传媒机构的传统的传播内容或部分内容搬上网的简单化做法,努力注意发挥网络优势并根据自身的母体机构的特点和条件,开拓新颖独创的内容与服务,丰富了网站的传播内容。形成具有特色的网站内容的趋势,开始出现。《人民日报》网站此时更是继续向办出创意迈进。它注意利用网络的瞬时传播的优势,提高重大新闻的时效性,争创了多项第一。如:1998年3月我国“两会”期间,它在国内网络媒体中率先实行即时报道“两会 ”。1999年5月,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人民日报》网站在国内媒体中首家发布我国记者采写的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的消息。随后,该网站又迅速在电话采访《人民日报》驻南记者吕岩松后,首家发布了大使馆被炸目击记。1999年12月,它在国内媒体中首次派出两名网络记者参与举世瞩目的澳门回归报道。[17]《人民日报》网站在发挥网络传播的互动性优势、争取用户参与、为公众提供在网上表达意见的新天地方面,也在国内传媒网站中开风气之先。1999年5月9日,《人民日报》网站开设了名为“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的电子论坛,以强烈抗议北约暴行。这是我国内地传统传媒机构的网络版中首次开通的电子论坛。它“受到海内外中国人的热烈欢迎,短短一个月,上贴量达到9万条。”[18] (该论坛后改名为“强国论坛。”)同年9月13日,该论坛上的帖数跃居全球中文论坛第一名。[19]此后,《人民日报》网站又陆续推出了“企业家论坛”、“健康论坛”等若干论坛。《人民日报》网站还不断根据新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热点,推出新的内容和服务。例如,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隆重推出,成为我国信息化过程中的重要新举措,《人民日报》网站及时推出“政府上网”栏目。 2000年,我国中央级主要新闻媒体网站纷纷改版更名,进一步拓展其内容。如《人民日报》网站于2000年4月推出新版;网站名称已于8月21日起由“人民日报网络版”改为“人民网”。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几位研究生通过对《人民日报》网站的研究,认为新版的“眉目更清晰、层次和布局更合理”,且页面更对称。[20]改版后,《人民日报》网站内容有了进一步拓展,朝着以新闻信息为主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方向发展。它更加突出内容的原创性,分类的科学性也进一步受到重视。此外,它在实现网上音频、视频节目的直播、录播方面,也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21] 在人民网众多的新闻栏目中,笔者在此想专门提一下“中国地方新闻联报网”。通过设立这一栏目,《人民日报》网站使用户得以进入一网即可浏览各地新闻媒体的精粹。在当前这样一个信息激增、因特网上网站、网页迅速激增的年代,网络用户可以选择的网上信息源之多,不胜枚举。但是,任何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的时间,这却又是永恒的事实。所以即使因特网上的网站和网页之多,成为天文数字,人们受时间的限制,始终只能选择访问为数很有限的网站、网页。网站越多,网站间争夺用户注意力(或者说争夺“眼球”)的竞争,也就越激烈,一般说来,知名度较高的网站,选中的可能性也相应较高。各地新闻媒体的精粹,集中出现在《人民日报》网站上,实在是大大方便用户之举。 《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的网站、中央电视台的网站、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