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传媒在国民经济中位列第十大产业;在中国,大众传媒在国民经济中列第十五位。”[6] 三、经济全球化与因特网的崛起 近年来人类社会传播系统的最大变化,是全球性的电脑互联网络——因特网的迅速崛起。而这一变迁,显然又是同人类社会经济运作的新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相伴随的。当然,经济全球化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追根溯源,经济走向全球化过程的萌芽,也同资本主义生产的兴起有关。这一过程也可以说萌芽于15、16世纪。如前所述,那是一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商品经济逐渐形成的时期,也是一个受开辟新贸易航道的欲望驱动的航海探险走红以及国际贸易伴随着航海探险大发现而得到发展的时期。有学者认为,15世纪后期世界市场即已“雏形初具,全球化初露端倪。”[7]在此后的数百年间,国际贸易、经济活动跨越国界的流动逐渐增多。尤其是在人类社会进入19世纪后,由于蒸汽动力在船舶业中的应用,“航海运输更为发达,国际贸易范围也因此扩展到海运所及的所有国家。”[8]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使国与国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进一步增加。 但是,在世界大战前,全球化“只具有初步的形态。”人类社会经济运作对信息传播系统的要求,因而也尚未超越传统的传媒所能处理的范畴。经济全球化真正形成并多维度发展,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数十年间,20世纪80、90年代,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态势呈现得非常剧烈、进程大大加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资本、商品、技术和服务等跨国界广泛流动,日本经济新闻社编的《世界经济大视野》一书,把“经济国界的消失”或者说“无国界”经济,称为20世纪末的变迁和迈向21世纪的序曲的主流之一;[9]世贸组织前总干事鲁杰罗指出,无国界经济正在全球范围形成。[10]生产活动的世界范围的“大分工”正在发展。以全球范围进行生产和销售为特点的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社会化生产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对全球经济产生日益增大的影响,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存的趋势加强。这一时期,也是信息传播与经济的互动态势极大加剧的时期。一方面,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必然要求具有起协调、管理功能的信息传播也相应地全球化,出现一种跨地域、跨国界的全球性的传播系统,势所必然。而且,真正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传播系统,还需要具有能包容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的不同层次的传播活动的特点,因为渗透到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传播活动,并不是仅仅由大众传媒刊播广告和经济信息等大众传播活动构成的,在日常生活中伴随商务活动等经济行为的传播活动中,有大量是个人间的和机构间的传播活动。此外,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世纪之交世界范围的经济运作,还具有速率空前的特点。适应这一特点的全球化传播系统,自然也需具有传播空前快速的特征,因特网正是具有这些特点的全球性传播网络。可以说,经济全球化及其运转快速化所激发的社会需要,构成因特网存在的根本逻辑理由。另一方面,信息传播新技术革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先导,构成推动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之一。世纪之交,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正越来越清楚地印证马克思所说“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11]和邓小平所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正像19世纪中叶社会物质经济运转速率的大幅度提高是由工业革命所带来的那样,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新态势和运转速率的进一步加快,也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产生的。信息传播高新技术的大放异彩,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的重要现象。信息传播高新技术的突出代表因特网,以其瞬息传播、融合不同层次的传播活动、全球互联等优势,构成克服世界经济商务活动的空间距离的障碍之有效工具。当然,因特网在其发源地美国的兴起,经历了一个由军用转向民用再转向商用化的过程。因特网在全世界迅猛发展,正是在其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商用化发展阶段以来发生的,90年代中期以来,其发展势头尤为猛烈。目前,依托因特网进行的电子商务在全世界方兴未艾,虽然,其真正的大发展,尚有待网上隐私、网络安全等现实问题的解决,但是,因特网同不断发展的国际商贸活动等的联系,却已清楚显现。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经济活动及其组织管理可以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靠这一全球性的信息传播系统在全球展开,世界经济体系正在变成依靠电脑联网支撑的人类智慧互联的数字化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的多维度发展,是以信息革命为基础的,网络传播的兴起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显然具有互动作用。 因特网诞生后,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其重要性比以往更为凸显。在因特网的发源地美国,“1995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信息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的工人平均收入是美国工人平均收入的两倍。”[12]中国近年来信息产业发展也很快,国家把信息产业当作新的支柱产业。根据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在今年(2001年)2月9日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电子商务和无纸贸易高级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国通信业创造了世界罕见的发展速度,最近5年通信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8.8%。吴基传的讲话指出,今后5年中国信息产业将继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市场规模比2000年翻一番,到2010年再翻一番,以信息产业翻两番来保证国民经济翻一番目标的实现。[13] 目前,随着因特网的发展,网站网页不断增加。《计算机商情报》市场研究中心的一份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内地2000年上半年新增各类网站达五万家,其中有规模的网站约为五百家左右。[14]笔者本人在网上研究中发现,在2001年6月11日至6月17日这一周的时间段中,除了6月16日外,我国每天都增加数以百计的网站,其中增长数目最多的是6月12日,达754家。一周中新增网站共3103家,平均每天新增约443家。世界范围内,网站、网页之多及增长速度之快,更是令人惊叹!据有关书籍介绍,日本NEC的两个计算机科学家曾对网上六个搜索引擎进行过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估计在作为因特网一部分的万维网(即WWW,——译环球网)上至少有3.2亿张网页,并以每天10万页的速度递增。[15]众多的网站依靠什么经济来源生存和发展呢?在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 四、网站裁员和付费订阅模式的提出 现代传媒业,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必然无法回避自身的经济运作模式问题。从世界传媒业发展史来看,自近代报刊问世以来,人类社会对报刊业的经济运作模式的探索,曾经历由依靠政府或政党津贴的政党报刊为主逐步转变为政党报刊和自主经营的商业报刊并存发展再进入到以大规模发行、主要经济来源靠广告收入的商业报刊为主流的发展阶段。以刊载广告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经济运作模式的形成,是世界报业迈入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世界报业的迅猛发展,主要发生在找到这一经济运作模式之后。广电传媒问世后,由于其自身的特点,经济运作问题比报刊业复杂,但商业化运作模式,毕竟是几种运作模式之一,而且即使是在像英国这样的公共广电和商业广电并举的双轨制经济运作模式和我国这样的“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16]模式中,也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商业运作及吸纳广告收入的因素。 今天,伴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寻找合适的经济模式也已成了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2000年(尤其是下半年)电脑联网业在尚未确定其盈利之路的情况下面临严重的经济压力,于是在因特网的发源地美国,刮起了一股“网站裁员”之风。5月至12月电脑联网业裁员更是持续攀升,12月份创新高,达到裁员之最。[17]这一事实,正是寻找合适的经济模式的迫切性之生动写照。 网站因经济压力裁员的现实,迫使业界正视如何产生经济效益的问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