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曹谷冰文:《1926年至1949年的旧大公报》,《文史资料选辑》第7册第25辑,中国文史出版社,第18页。 [17] 王芸生、曹谷冰文:《1926年至1949年的旧大公报》,《文史资料选辑》第7册第25辑,中国文史出版社,第28页。 [18] 《新闻界人物》(1),新华出版社,1983年,第104、143页。 [19] 方汉奇著:《序言》,转载自任桐著:《徘徊于民本与民主之间——〈大公报〉政治改良言论评述(1927—1937)》,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20] [美] 德里克(Arif Dirlik)文:《革命后的史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当代危机》,中国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春季卷。 [21] 罗荣渠文:《走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有关近百年中国大变革的一些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6年,冬季卷,总第17期,第44-45页。 [22] 任桐著:《徘徊于民本与民主之间——〈大公报〉政治改良言论评述(1927—1937)》,三联书店,2004年,第254页。 [23] 贾晓慧著:《〈大公报〉新论——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与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摘要。 [24] 许纪霖文:《自有大报风骨在——贺〈南方都市报〉创刊八周年》,转载自http://www.cc.org.com/newcc/browwenzhang.php?articleid=2979。 [25] [美]艾凯(Guy S. Alitto)著:《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8页。 [26] 李杨:《“救亡压倒启蒙”?——对八十年代一种历史“元叙事”的解构分析》,《书屋》2002年第5期。 [27] (美) 本尼迪克波·安德森著,吴瑞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 [28] 最具代表性的阐述便是张季鸾撰写的社评《读周恩来先生的信》。在该社评中,张季鸾写道:“我们在今天,只希望认识一点,就是:敌我的形势,自己的国力,世界的时机,都绝不容许存一种观念,以为现在的国家中心失败了,还可以再建一个中心,然后将国家再组织再统一起来。这样的事,是必无的……我们希望认识蒋委员长十几年来全力拥护此国家中心,决不是为自己,也不是为国民党,而是为中国建设国家的基础。转载自王芝琛、刘自立:《1949年以前的大公报》,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第155页。 [29] 任桐著:《徘徊于民本与民主之间——〈大公报〉政治改良言论评述(1927—1937)》,三联书店,2004年,第254页。 [30] 周雨著:《大公报人忆旧》,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310页。 主要参考文献: [1]方汉奇等著:《〈大公报〉百年史》,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王芝琛、刘自立著:《1949年以前的大公报》,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 [3]任桐著:《徘徊于民本与民主之间——〈大公报〉政治改良言论评述(1927—1937)》,三联书店,2004年。 [4]贾晓慧著:《〈大公报〉新论——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与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5]李彬著:《媒介话语——新闻与传播论稿》,新华出版社,2005年。 [6] [美]库恩著,李宝恒、纪树立译:《科学革命的结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 。 [7]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8]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9] [美]本尼迪克波·安德森著;吴瑞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 [10] [美]杜赞奇著;王宪明[等]合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