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内容提要] 儿童电视近年来已成为电视界的一大关键词,本文分别分析了儿童电视出现的重要意义以及现实存在的尴尬问题,并就其如何走出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儿童电视 儿童权利 成人化与白痴化 城市化与贵族化 教化与娱乐化 儿童电视是指以儿童为收视对象和表现主体,内容和形式都具有鲜明儿童特色的电视节目或频道,是当今为数不多几类专以目标受众来定位的节目或频道之一。2003年中央电视台为表率在全国掀起一阵儿童电视风潮,至今儿童电视频道一下多达二十多个,儿童电视节目更是遍地开花。儿童电视的大量出现,对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儿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儿童电视现实意义 联和国《儿童权利公约》指出,儿童系指十八周岁以下的任何人。这包括两层意思:首先,儿童是人,与成人具有同等地位、享有同等人格,而不是成人的附属,更不是物品;其次,儿童是儿童(即十八周岁以下)而不是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不能按照成人标准来对待。由此可见,儿童不仅拥有作为人的一般权利,还享有作为儿童的特殊权利,即“生存权”、 “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相比过去而言,今天儿童“生存权”、“受保护权”得到很大保障,但由于话语权的缺失,其“发展权”与“参与权”难以落实,他们仍然是一个没有得到应有尊重的多数——据调查,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3.67亿,占总人口28%。①儿童电视的出现,有利于促使儿童“发展权”和“参与权”真正实现。 “发展权”是指儿童拥有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主要包括儿童的信息权、受教育权和娱乐权。儿童成长过程就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也是逐步成人化过程,电子时代的儿童需要借助电视来观察、了解整个社会,但并不意味着电视要把所有东西向儿童一股脑儿全盘托出,而是该适时、适地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儿童电视不仅注重满足儿童接受信息的权利,更是注重满足儿童获得有利于身心发展的信息权利,并最终让儿童健康地走向成人世界。同时,儿童电视以儿童特有的方式提供有利于儿童的信息,便于儿童理解和接受,真正做到个性化。《儿童权利公约》第31条明确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的权利。②而卜卫更鲜明提出,“玩”是儿童的权利。③儿童电视的娱乐性原则、游戏性原则正是对儿童爱玩天性和娱乐权利的尊重,也是吸引儿童的最大原因和亮点。《快乐星球》在央视八套的非黄金时段的播出当中,连续几周位于八套收视率前列,之所以在儿童观众中引起如此巨大反响就在于它让孩子们体验了他们想做但没做过,做过但没做好,能做但不敢做的所有事情,并“用快乐表现快乐,帮助别人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体现了一种全新的少儿电视剧创作理念。”④ 对于儿童的“参与权”,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缔约国应确保能够形成自己看法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儿童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适当的重视……”⑤换句话说,儿童不仅有表达的权利,还有自己声音能够保证被成人听到的权利。但现实情况是无论在家中,还是社会;无论是生活,还是媒介,儿童一直是缺席的,所有的一切都由成人代言。成人们自以为是保护儿童的“善意”举动其实是对“儿童是权利主体”这一事实的漠视,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对儿童“参与权”和“发表权”的侵犯。儿童电视的出现可以说为改变儿童这一被动局面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因为儿童电视真正把儿童视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拥有权利的主体。这不仅体现在儿童是节目收视对象,还反映在儿童是节目表现对象,更重要的是儿童成了节目表现主体。儿童电视给了儿童展现自己的空间和发表意见的平台,而不再是过去那样只是成人的棋子和传声筒。央视少儿频道之所以越来越受到广大儿童的喜爱就在于它首先真正把儿童当作有思想、有主张、有见解的人看待,其核心理念“尊重、支持、引导、快乐”的首位就是“尊重”即尊重儿童的权利,让“儿童写儿童、儿童拍儿童、儿童评儿童”,保证儿童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出自己的意见。 然而令人倍感遗憾的是,尽管今天儿童电视节目和频道如此繁多,但真正能入儿童眼耳的为数实在有限,能入儿童脑心的更是屈指可数,笔者认为,我国儿童电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电视,其根本原因在于自身存在许多死穴。 二 儿童电视的尴尬死穴 (1) 成人化与白痴化 儿童电视应以儿童为本位,坚持一切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这不仅指儿童电视反映对象主要是儿童世界,更重要的是以儿童的视角去表现儿童世界,即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心灵去体验、以儿童的语言去表达、以儿童的思维去把握并最终能被儿童观众理解和接受。但现实中我们见到的儿童电视却与此相差甚远,不是把儿童表现得老气横秋就是把儿童想象成白痴低能,最终导致儿童观众并不买单。这种两极化现象在央视少儿频道也屡屡出现,其著名栏目《动感地带》让一些孩子觉得很假,就是因为节目中很多孩子一说话就是“为国家效力”之类的成人式口号,不说小孩子觉得装腔作势,就是大人听了也觉得十分别扭。另一著名栏目《第二起跑线》有一期节目叫《体验幼儿教师》,邀请了很多幼儿园小朋友参加。节目注意到小朋友好动的天性,任随他们在地上走动、玩耍。但小朋友们的穿着却令人倍感意外,很多小女孩不是穿修长牛仔裤就是穿超短裙,再搭配一双尖尖皮鞋,一个个性感青春实在难以与他们这个年龄相提并论。儿童毕竟与成人不同,思想、言语和举止不可能如成人那般成熟、老练和深沉,也没有必要那样。而在这期节目中,主持人为幼师专业学生设计的问题又显得十分弱智,“幼儿常常由( )控制?A情绪 B理智 C妈妈”。作为幼儿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样基础不过的问题显然缺少技术含量。事实上儿童也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幼稚和简单,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也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并能对某些事情和问题作出较合理的判断与选择。 (2) 城市化和贵族化 儿童电视是专门为儿童量身打造的电视频道和节目,儿童电视的公共服务性定位决定了它面对的应是所有儿童。但实际上由于广告等种种原因,我们看到的儿童电视面向的只是城市儿童,展示的大多是漂亮的公园、眼花缭乱的超市和城市气十足的孩子,占中国主体的农村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广大农村孩子成了失语的群体,即使偶尔有所涉及也是城市儿童为主角去农村体验生活,还带有很大成分的猎奇色彩。就连一向以顾全大局为重的央视少儿频道也没有走出城市的勇气,其所有栏目涉及农村生活、农村儿童的内容也是屈指可数。其《快乐体验》栏目有期关于农村的内容也不过是城里孩子到农村同学家里体验“做饽饽”,而且是北京郊区,离我国真正贫穷、落后的农村尚有很大距离。事实上,中国3.67亿儿童中,城市儿童只占20%,而其余80%都在广大农村,他们难以成为儿童电视的主体。即使是针对城市儿童的电视节目,主要也是一些家境较好的儿童,如《公德行动》情景剧中有位孩子的午餐费就高达100元。如此贵族化的儿童电视对城市民工孩子更是视而不见,被称为“城市新生代”的他们相比其父母更是“尴尬一代”,既不被城市接受又不被农村认同。如此左右为难的处境注定他们比城市儿童承受更多心理压力和创伤,更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但他们很难在本属于他们的电视上看到他们熟悉的声音和身影。儿童电视嫌贫爱富、重城市而轻农村的节目现状将导致城乡儿童本已存在的信息鸿沟进一步扩大,也会导致城乡儿童之间的偏见和仇视心理形成和加剧,与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