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教化与娱乐错位 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指出,“儿童之所以看电视,是因为电视对儿童有用”⑥,即儿童电视能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而儿童感性主导一切的特性决定情感需求的满足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然后才是其他,这意味着儿童电视的原则应该是“娱乐至上”,而不是“教化第一”。走红全球的BBC儿童节目“天线宝宝”就是一个最好佐证,其主创者指出,“‘天线宝宝’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而是希望孩子们在感受嬉笑玩闹的乐趣中,培养起自信自尊和创造力”。⑦但我国儿童电视却恰好相反——教化先行,每一个节目都是什么道理和知识,希望儿童都有所启发和收获,把儿童电视当成纯粹的教化工具,就连央视少儿频道的《东方儿童》也宣称自己是一所“流动的学校”。 即使提倡“寓教于乐”,也不过是把“乐”当作“教”的手段,而并不是真正的目的。其实学校老师和家中父母已经给孩子讲了过多的知识和道理,儿童电视没有必要也来大肆渲染,这不是电视主要职责,也不是孩子看电视的主要理由。而一味的说教自然导致儿童节目内容单调和乏味,最终结果是儿童敬而远之而去选择成人娱乐节目。2003年一项关于“初中生最爱看的中央电视台十大栏目”的调查显示,只有“大风车”和“三星智力快车”榜上有名,其余都是成人栏目,而且这两个栏目分别排在了第五和第十而并不是前列。调查进一步发现“节目内容单调”和“节目缺乏娱乐性”是少儿栏目并不为少儿观众情所独钟的两个重要原因。⑧ 三 儿童电视改进之路 儿童地盘儿童做主 儿童电视之所以把儿童表现得很成人或是想象得很弱智,就在于儿童电视主要由成人主持和操刀,节目中的儿童一举一动也是成人事先导演或幕后遥控。儿童电视要改变成人化和白痴化的现实,就必须彻底打破儿童电视成人办这一格局,让儿童亲自挂帅,真正作到儿童地盘儿童做主。毕竟儿童想什么,儿童想要什么,只有儿童自己最清楚,儿童问题的专家该是儿童自己,而不是成人。成人总担心儿童主持的节目太幼稚,不如成人那么老练和灵活,其实这正符合儿童真实一面,如果节目都如成人那么发挥自如,那已不是儿童节目。所以尽管央视少儿频道节目《新闻袋袋裤》中的小主持人还显得有点稚气,但那毕竟是由儿童做主,体现儿童风格,儿童观众熟悉并能接受。只有儿童电视节目中主持人、记者、编辑尽量让儿童自己担当,儿童风格才能自然流露,不会出现儿童该成熟的地方却很白痴、儿童该单纯的时候却很老道这种横竖都让儿童觉得别扭的“四不象”。当然这并不是说儿童电视成人不能丝毫参与,其实很多方面非成人不行,而是说把发言权、决定权真正交给儿童,而不是成人紧握手中。在节目中,成人究竟怎样与儿童对话、交流,应该多问问儿童,尤其是儿童电视制片人(大都是成人)更应该多多请教儿童、真正认识儿童,这样才能按照“儿童规律”为儿童电视谋片布局,调兵遣将,这样儿童电视才能真正被儿童观众认同接受。 (二)城市与农村双重奏 我国正在逐步城市化,但现实还是农村包围着城市,5个儿童中有4个就来自农村。因此,儿童电视节目内容的设置应尽量向农村孩子倾斜,改变以往一贯坚持的城市化路线。不要老让城市儿童占据电视荧屏,多请农村儿童到节目演播室中来谈他们的梦想,展现他们的风采。另外,节目应该多深入农村、走近农村儿童,展现他们的真实生活状态。尤其是针对留守儿童已成为农村主体这一现状,儿童电视可以专门设置一档节目——《留守时光》,反映这些留守孩子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尤其是与爷爷姥姥们一起度过的孤单历程,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也会得到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关注。但一定要改变以前把农村儿童纯粹作为教育城市儿童的反面教材这一刻板习惯,同时还要避免过多以城市儿童的视角去体察、展现农村儿童,而多让农村儿童来主动表现自己生活世界,这样能有效消除城市视角产生的猎奇色彩,而且能让城市儿童更加真实了解农村生活,也是对农村儿童的一种尊重。在表现城市儿童方面,儿童电视节目也要尽量向一般家庭儿童靠拢,午餐费能有100元的儿童毕竟不具有普遍性,这很容易误导儿童尤其是农村儿童的世界观。此外,儿童电视可以为城市中的农民工孩子安排一挡节目——《城市新生代》,让这些孩子充当主角,再现他们的生活状态,表现他们的梦想和渴望,让城市儿童了解这个城市还有一群同龄人只是因为没有城市户籍而与他们的生活截然不同,这也有利于他们之间的沟通和偏见的消除。 (三)娱乐主打、教化靠后 英国学者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就在《电视与社会》一书中明确指出,电视主要是一种娱乐媒体,在电视上亮相的一切都具有娱乐性⑨,而对于以儿童为收视对象的儿童电视更是如此。我国儿童电视要改变“没有儿童观众”的尴尬局面,就一定要打破“教化为本”的陈旧思维模式,注重娱乐元素的积极运用,以娱乐儿童观众为首要目标和最终诉求。可喜的是央视少儿频道意识到自身存在“教化过重而娱乐滞后”的弱点,各大栏目都尽量减弱教化色彩,尽量让儿童从节目中得到快乐而不再只是受到教育。但各地方电视台少儿频道、少儿节目办成少儿教化频道、教化节目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和严峻,严重影响了儿童的收视兴趣,也是对儿童娱乐权利的漠视。但娱乐主打并不意味着让所有节目都完全消除教化内容,毕竟知识的获取和道理的懂得对儿童来说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更何况电视的遥控器最终掌握在家长的手中,儿童电视不得不照顾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结。我国儿童电视不仅要让儿童感到快乐,还要让儿童学到一定知识和明白一定道理。但不能为了教化而娱乐,也不能纯粹为了娱乐而娱乐。 四 小结 儿童电视和儿童一样都是弱势群体,儿童电视若要“自强”起来,只有一切“以儿童为重、以儿童为主”,这是儿童电视走向成功所永远无法避开的一道“坎”,也是使儿童走出弱势困境的解救之道。 参考书目: ① 《永远的“知心姐姐”对媒体说》,《中国记者》,2004年8期,第19页 ②③⑤ 卜卫:《儿童的权利》,《少年儿童研究》,1998年4期,第25页、23页 ④“快乐星球”网站:http://www.happystar.com.com/news/view ⑥⑦ 陆晔 黄艳琳: 《重新认识“儿童”》,《现代传播》,2005年2期,第33页、32页 ⑧《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4》,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第253页 ⑨(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和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6页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