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都从多个方面丰富了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的形式和内容。其次,除了这些游记、出使、考察外,中国也有很多对跨文化交流现象进行研究的人士和著述。比如魏源的《海国图志》、林则徐编的《四洲志》,“五四运动”、《新青年》对西方的“德”、“赛”二先生的介绍和倡议、近代更有以梁涑溟为代表的致力于东西方文化交流与比较的学者和著述,比如梁涑溟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从某种角度似乎可以看作是中国跨文化传播学研究的早期著作。 中国有自己的跨文化的实践、著述和理论,中国一直就有自己的看待世界、与异文化相处的观点,包括“大同”、“和而不同”、“中体西用”,“习夷以制夷”等等。甚至在一些诗句中都些微透射着中国人的跨文化的胸襟和气魄,比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个世界就是互相观察、学习和借鉴而汇集起来的人类文明的结晶。如何在中国的人类学资源、西方的人类学成果、中国的跨文化研究的成果和西方的跨文化传播学的理论四者间找到一个结合点,在西方的理论与中国的现实之间设立一个合适的变压器,结合中国的实际探讨跨文化传播学在中国的理论生态问题,就是在对西方的跨文化传播学理论介绍过来之后,中国的学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认为,首先从理论资源上,需要从人类学,尤其是文化人类学那里为跨文化传播学在中国的推进吸取资源,所谓为跨文化传播学认祖归宗;其次,在研究方法上,需要将主要是人类学、文化研究、传播学等方法结合起来,第三,在研究对象上,需要史、论、实三者的结合。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需要治史(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立论(东西方的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取实(当前的跨文化传播的现实问题)。第四,在研究的取向上,应该努力摒弃二元对立的思想,以促进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自我认识”和“文明相对化认识”的国际水平,建立起良性、公平、合理的跨文化传播体制,从而保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发展环境,就是摆在人类学和传播学等诸多学科专家面前的重大课题。 注释: 1 姜飞主编,《海外传媒在中国》,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第16页。 2 尹韵公,“谁在对谁行为——跨文化传播的思考”,见《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序言,姜飞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 [美]埃德温•埃默里,迈克尔•埃默里著,《美国新闻史》,苏金琥等译,新华出版社1982年。第9页。 4 孙丹,“文化压路机向中国驶来?”,“人文启蒙网”http://www.renwen.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6 5 孙丹,“文化压路机向中国驶来?”。 6 有关境外媒体进入俄罗斯的情况详细请参考姜飞主编,《海外传媒在中国》,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 7 [俄]B.A.利西奇金,л.A.谢列平:《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徐倡翰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绪论,第1页。 8 [俄]B.A.利西奇金,л.A.谢列平:《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徐倡翰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82页。 9 引同上,第181页。 10 引同上,第38页。 11 引同上,第181页。 12 引同上,第278页。 13 引同上,第298页。 14 引同上,第290-291页。 15 更多内容请参考拙文,“美国的传播霸权及其激发的世界范围的文化保护”,《对外大传播》2005年第4期。 16 所谓“东方学家”,即用身处西方,用西方人的眼光看待和研究东方的学者。更多的分析请参考[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 17 [德]海德格尔,“从一次关于语言的对话而来——在一位日本人与一位探问者之间”。《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下卷,第1006页。 18 更详细的论述请参考拙文,“东方学的变迁和美国当代东方学”,《光明日报》2004年11月30日理论版。 19 [英]埃德蒙•利奇著,《文化与交流》,卢德平译,《华夏出版社》1991年。吴奈,“中译本前言”。 20 李一氓,《从东方到西方——走向世界丛书序论集》序。钟书河著,岳麓书社2002年。 上一页 [1] [2] [3] [4] [5] [6]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