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是具有战略性的。不认识这一点,忽视学术,急于求成,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基础。德国马普学会的著名科学家施瓦茨说:“发现科研新大陆,需要不同学科间的思想碰撞。”此语道出了学术的价值所在。科学研究需要宽广的知识面和视野,需要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否则容易钻牛角尖。所以,发展科学技术必须重视学术的基础地位和学术价值。 2.改革学术体制,重建学术规范 学术性团体对规范学术、推动学术研究和学术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加快学会的改革,推动学术与行政分离,拓展群众性学术团体宽松、自由的学术空间。要破除官本位思想,避免用行政级别的方式对待学者专家,还学者、科学家应有的学术地位,坚持“学而优更学”,不要“学而优则仕”。在学术、科研成果的宣传方面应突出主要贡献者即研究者个人而不是突出科研单位,更不是突出单位领导。学术界与社会各界一样,需要建立职业道德规范。中国科学院于2001年底公布了《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受到普遍肯定和好评。要引导年轻一代讲究职业道德,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正确处理创新与继承、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既要提倡继承前人的学术成果,站在巨人肩膀上;更要继承优秀的学术传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同时坚持科学求实,不沽名钓誉。应在法制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学术运行机制和学术打假机制,对于学术造假者予以曝光、声讨,实行一票否决,彻底杜绝学术上弄虚作假、自欺欺人的行为。 3.兴办学术团体,营造学术文化 “今欲振中国,在广育人才。欲广育人才,在兴学会。”[2]学术团体是繁荣学术、培养和发现人才的主要社会组织。欲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氛围,首先要兴办一批学术性社团组织。学术看似坐而论道,其实它蕴藏着巨大的智慧潜力。这种潜力的发挥离不开学术团体的作用。中国科协在系统强化学术交流主渠道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科协由学会组成,学会因学术而存在。离开了学术,也就没有了科协和学会。学术交流是科协及学会的生命线。要通过学术交流,弘扬“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引导会员和科技工作者善于学习、善于理性思考、主动扩大交流、勇于创新开拓。繁荣学术需要一大批为之奋斗的学人,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需要营造宽松民主、平等自由的文化环境。林群院士提出,希望给科研人员一个“喝咖啡”的幽雅环境,意在形成一个轻松讨论与交流的文化氛围。营造学术文化既要注重器物层面、制度层面的文化建设,更要注重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要大力倡导团体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鼓励交流、合作与竞争,鼓励探索兴趣,激发创造灵感。坚持不惟上、不惟书、不人云亦云、不做御用文人,只求实,彻底铲除学术腐败的土壤。 4.创新学术环境,科学评价人才 为推动学术的发展,既要加强学术场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更要注重软环境的创新和改善。当前,特别要加快职称评定和人才评价方法的改革。职称是学术水平的反映,要还职称以本来面目,将职称评定完全交给社会团体,使学术水平接受社会公众的检验和认同。人才犹如一棵学术苗子,需要沃土、阳光和适宜的学术环境。科学客观地评价人才是发现人才、用好人才的基础。要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以德、能、勤、绩综合评价人才,促进人才流动起来、思想活跃起来、讨论开展起来,促进学术思想、观点、方法的交流与传播。学术论文是学术思想、观点的集中体现。但是,学术价值不仅体现在论文的数量上,更体现在论文的质量上。评价一个人的学术水平不能仅仅以发表的论文数量为依据,更应注重评价他的思想观点有无独到之处,能否反映客观规律,对实践有无指导意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科学地客观地评价学术成就,引导人们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懈地求索创新。 【参考文献】 [1] 葛剑雄.学风不正的背后.中国改革,2002(1) [2] 王恭,孙济家.学会工作手册.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