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文评史评
   解构理论“自由游戏”论辨伪      ★★★ 【字体: 】  
解构理论“自由游戏”论辨伪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35:53   点击数:[]    

构的、近似于文字游戏的、无意义的否定性运动。如张隆溪说,“后结构主义的消解论有一种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倾向,在阅读时逃避到享乐主义的快感中去”;王一川说,解构理论在一片“荒野上‘游戏”,它“一味解构下去而放弃(了)必要的重构”;余虹说“解构理论太过于迷恋于这种解构游戏了,并造成了一种误解,似乎任何重建都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僭妄”;张首映说,解构理论“以解构消解结构,以游戏攻击精审”,等等。“自由游戏”论者的这种说法同样站不住脚: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不是一种消解性的理论,而是一种建构性的理论;德里达的解构活动不是一种无意义的文字游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严肃的科学开发活动。
  西方人从古到今普遍认为,事物和世界中有一个本源、一个中心或者说一种宇宙统一性,它是事物和世界的根基。他们孜孜不倦地不断追求这种中心,构造了许多有关它的喻体如本质、理式、上帝、理念、结构等。不仅如此他们还以之为支点去建构现实文化。由于他们将注意力只放在了事物和世界的某一方面(即他们认定的中心、本质的方面),而完全忽略了其它的方面,所以他们的世界在根本上是一种压制性的片面狭隘的世界。德里达对西方人的这种思想方式以及与之联系在一起的文化观念抱有深刻的怀疑态度,他将之称作是“逻格斯中心主义形而上学”思想文化系统,他创立解构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彻底突破这种静态封闭的压制性的思想文化系统以期开辟出新的存在空间。
  不过,他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完全清除它,因为在他看来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这种思想文化系统作为传统已深深积淀于我们的精神思想深处,我们根本无法清除它们,除非我们先清除掉我们自己。所以德里达说,所有“想用双脚一跳猝然跃到传统之外的企图将只能不可避免地直接地重陷到传统体系中”(注:Jacques Derrida,Dissemination [M].trans,by Barbara Johns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207.)。传统既不合理但又不能也无法完全摒弃,那应该怎么办呢?德里达既然对传统从根本上提出了质疑,自然不会赞成人们去完全顺应传统、循规蹈矩。不过他也不同意尼采、弗洛依德、海德格尔等完全摧毁旧传统思想体系、用新思想体系替换之的做法,因为这在根本上不过是用新的逻格斯中心主义形而上学代替旧的逻格斯中心主义形而上学,仍然未摆脱传统的思想藩篱(注:Derrida J. Writing and Difference [M].trans.by Alan Bas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78.278~289.)。
  对于传统,既不能完全照搬也不能全盘替换,惟一可行的当然只能是既继承又革新、既重复又刷新了。这正是德里达一贯倡导的,也是他的解构主义的精髓所在。早在1966年,在《结构,符号和人文学科话语中的差异运动》中他已明确提出了这种在传统内部拆解传统的思想:“离开形而上学的概念而想动摇形而上学是行不通的,我们没有外在于这种历史的语言——没有句法和词语”(注:Derrida J. Writing and Difference [M].trans.by Alan Bas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78.278~289.),拆解传统的惟一有效的方法是“将所有的这些旧概念保留在经验探索领域中,同时不断揭露批判它们的局限,将它们作为依旧可被利用的工具……使用它们摧毁它们所属的以及它们自身为其中一部分的旧机器”(注:Derrida J. Writing and Difference [M].trans.by Alan Bas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78.278~289.)。1997年,在《一种坚果硬壳中的解构》中他继续申述这种思想:“这即是解构的构成:它不是混合物,而是记忆、是对历史的忠实、是那些过去的历史遗迹与异质性、与那些全新的东西、与某种突破之间的张力运动。”(注:Deconstruction in a Nutshell:A Conversation with Jacques Derrida [M].With
a commentary by John D.Caputo,Fordham University Press,1997.6.)概而言之,解构运动是一种既拆解又建构、在拆解的同时进行建构的活动:(1)它必须从某种已有的概念、范畴、系统、结构出发,揭示其中受压制的一面,揭示它们的“它者”;(2)以这另一面、“它者”为基础重组新事物新结构,开辟新的存在空间。
  德里达不仅在理论上反复申述这种从已有结构出发拆解并重构它的策略,而且在理论和批评实践中也完全贯彻了他的这种解构策略。典型的例证如:在语言学领域,西方传统的语言学体系是以观念、所指以及与之联系在一起的声音、说话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德里达从此体系出发,深刻揭示了其中的另一面如表现形式、能指以及与之联系在一起的图像文字、写作等,并以后者为基础建构了一种全新的符号学体系即“书写学”体系,将人类语言的另一重要层面即表现形态的层面(此层面过去一直处于受压制状态)放置到了一个极醒目的位置,打开了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这种从已有的形而上学思想文化系统出发拆解和重构之的解构策略,不仅使德里达本人从根本上拆除了各种各类的传统思想观念、体系、话语,开发出了新思想观念、体系、话语等,开辟了广阔的思想空间,而且也启发许多后现代主义理论批评家们拆除了各种各类的传统文化观念、体系、话语,创立了新文化观念、体系、话语等,开辟了广阔的文化空间。如女权主义借之解构了西方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体系,创立了以女性为中心的新观念新话语,为重新建构人类两性关系启开了一条新路子。后殖民主义借之解构了传统中人们以西方为中心的文化观念,将东方文化放置到一个显著的地位上,启发人们密切关注东方文化的独特性和特殊地位。
  很明显,德里达的解构活动非但不是一种无意义的文字游戏式的活动,相反却将思想重心完全放在了反思和解构西方传统的思想文化建构活动上,是一种极严肃的意义重大的影响深远的活动,它不仅不是一种只破坏不建设的否定性活动,相反却完全以拆解旧观念旧思想旧体系旧结构、重构新观念新思想新体系新结构为出发点,它不断地反思过去,开辟未来,是一种伟大的创造性活动。由此看来,“自由游戏”论关于解构活动是一种只消解不建构的无意义的否定性活动的说法也没有根据,是一种严重误解。
    五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中有一个关键词"Play",国内一般都将它翻译为“游戏”或“嬉戏”(注: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C].北京:三联书店,1986.153~169.151~171.)。将"Play"译为“游戏”本来出自“自由游戏”论者对解构理论的误解,但因许多读者对解构理论比较陌生,所以在中国理论界“游戏”差不多变成了解构活动的代名词,这样以讹传讹,解构理论的真谛便在这种讹传中差不多丧失殆尽了。为了正本清源、返还解构理论的真相,下面我们再来对德里达的关键词"Play"作些具体的分析说明。
  跟“writing/书写”、“differance/延异”、“trace/踪迹”、“supplement/替补”等核心术语一样,"Play"一词也频频出现在德里达的各种话语文本中。由于篇幅的关系,在这里我无法对它在各种语境中的具体用法作全面的统计和说明。德里达的成名作《结构,符号和人文科学话语中的差异运动》是德里达最集中地论述该词的作品,也是解构主义的中文译名“游戏”的最早的发祥地。下面我们就以此文作为根据,看看德里达的这一关键词是否真的像“自由游戏”论者所说,指的是“游戏”或“嬉戏”。
  "Play",法语为"jeu"。就词语本身而言,它有很多意义:(1)玩耍,游戏;(2)比赛,比赛方式;(3)戏剧,演出;(4)活动,运动,操作,运转,活动的空间,(机)间隙;(5)赌博;(6)(光)摇曳,变幻;等等。德里达的《结构,符号和人文科学话语中的差异运动》一文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当代艺术创新是一个复合工程

  • 下一篇文章:关于“当代中国学术问题”的学术性思考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解构理论“自由游戏”论辨伪”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解构理论“自由游戏”论辨伪”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话语标记的意义及其功能
  • ››颜师古《汉书注》训诂术语“某,亦...
  • ››方位成分语义指向分析
  • ››假设句的语义特征
  • ››“虹”与《彩虹几度》
  • ››梁宗岱与瓦莱里的纯诗理论比较
  • ››论王蒙的《红楼梦》研究对文学批评...
  • ››张恨水笔下的重庆形象
  • ››陈铨研究综述
  • ››奇幻文学的叙事时空
  • ››解构理论“自由游戏”论辨伪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