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大众媒介与手段,以较高的精神价值和审美旨趣,去满足和提升大众不断增长的审美需求,既克服那些独立于大众生活之外的“纯文学”的缺陷,又避免后现代文化“削平深度”的绝对化的弊端。可以预期,经过不断调整、更新的当代中国文学、艺术,必将迎来“凤凰湟pán@①”的发展前景! 收稿日期:2002-08-29 【参考文献】 [1] 残雪.真正的纯文学形势大好[N],中国文化报,2002.7.3(2). [2] 郝立新,张伟.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全球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6):25. [3] 黄鸣奋.超文本诗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4]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9. [5] [德]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下卷)[M].王炳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6] 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7] 金元浦.“间性”的凸现[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8] 狄其骢等.文艺学新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9] 巴尔扎克.巴尔扎克论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0] 路易·阿尔都塞.关于艺术问题给安德烈·达斯普莱的复信[A].列宁和哲学及其他论文[C].本·布鲁斯特译,伦敦:沃索出版社,1971. [11] 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12] 乐黛云.全球化语境中的多元文化发展[A],文学理论学刊(第2期)[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