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不同的装备与方向将决定步入 不同的区域,从而带来不同的经验融合。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 在出发时就由出发者的方向选择决定了. 步入比较文学的横向地带之后,如何与他者展开对话呢? 前结构与他者本文如何发生关系?伽达默尔指出,“一切阐释学 条件中最首要的条件总是前理解,这种前理解来自与同一事物 相关联的存在。”[32]传统中必然有对他人本文所关切事物的阐 发,而我们在理解他人本文之前,必然会对这一事物有所理解. 这种相关联的存在就是文学、文化之间对话的平台,是对话得以 存在的基础。钱钟书先生作为我国老一辈比较文学学者,其煌 煌巨著《管锥篇》被陈思和教授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不朽之基 石”,“应该成为不论哪个方向的比较文学学生的必修教材”。[33] 我们来看钱先生是如何在阐释中构建对话的平台的。在论《老 子》开篇之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节中,钱先生 首先考察了传统对于“道”,“名”,主要是“名”的解释:“名”为“名 字”。在提出反对意见“‘名’之与‘字’,殊功异趣”之后,进一步 论证“可名非常名”的道理,列出大量中外人士,包括刘禹锡、陶 潜、刘勰、黄庭坚、黑格尔、尼采、斯宾诺莎、霍柏士、边沁、但丁、 歌德等人论语言与其所指事物的差距的观点。他接着又援引古 希腊文“‘道’(logos)兼‘理’(ratio)与‘言’(oratio)两义”、海德格 尔称“‘人乃具理性之动物’本意为‘人乃能言语之动物’”,来阐 释“道”,指出该句“首以道理之‘道’,双关而起道白之‘道’,道理 之见与道白者,即‘名’也,遂以‘有名’、‘无名’双承之。”至此, 《老子》首句得到了完美的阐释。结尾他再次引用柏拉图“早谓 言语文字薄劣,故不堪载道,名皆非常”,以“译注《老子》”。[34]钱 钟书先生的研究揭示了如何构建中西对话的平台,即寻找传统 前结构与他人本文之间“相关联的存在”,并进一步在平台上展 开对话,从而实现文化的真正交融。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 要的一个环节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中国人研究外国 文学固然称不上是比较文学研究,而在不同文学、文化之间进行 的随意比附同样不属于真正的比较文学。谢天振教授在十年前 就批评了x+y的研究模式[35]。美国比较文学学者宇文所安也 指出,“当我阅读在它们各自的文学历史语境中对一首中文诗或 者英文诗作出诠释时,我往往能学到一些东西,”“但是与此同 时,我也发现,当我阅读一篇比较中文诗和英文诗(或者其他欧 洲诗)的文章时,我常常对于其中任何一个传统都一无所获。”比 如称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并将其与华兹华斯、拜伦等人相比 较,这就使“浪漫主义”成为一个普遍的范畴,放弃了“特殊历史 语境”。“这种比较文学什么也没有告诉我们。”[36] 释义学经验是一种对话,而对话则具有一种问答逻辑的形 式。“理解一个意见,就是把它理解为对某个问题的回答。”[37] 他者本文成为理解的对象,意味着它问了阐释者一个问题,而答 案就在他者本文之中。他者本文提出的问题是一种挑战,为了 回应这种挑战,我们必须在自己的视域中重新构造本文提出的 问题。重新构造的问题的答案不可能停留在外来本文的视域 中,它必然是阐释者的视域。“提出问题,就是打开了意义的各 种可能性,因而就让有意义的东西进入自己的意见中。”[38]使有 意义的东西进入自己的视域中就是视域融合。重新构造问题的 过程就是突破两个视域、产生一个新的更大的视域的过程。这 个新视域的产生正是比较文学所追求的目标. 四、结语 现在,我们可以试图为比较文学下一个阐释学意义上的定 义了,那就是,“充分应用本国(民族、语言)文化的前结构对其他 国家(民族、语言)的文学进行阐释和解读的研究工作。”这一定 义首先将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区分开来。在外国文学研究中, 理解调用的是外国文学、文化的前结构,而比较文学则调用自身 传统与他者本文进行对话。其次,这一定义对从事比较文学研 究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本学科的基础要求: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 理解前结构。只有具备了不同背景的前结构,才有可能在阐释 过程中搭建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激发研究者探寻各种意义的可 能性。最后,在比较文学的学科范围内,或者接受了比较文学学 科训练的人必须在与他者本文的接触中认识、反思自己的前结 构,并且敞开自身,使他者本文在我们的前结构或者存在中得到 表现,从而在问答逻辑的不断推进下,在永无止境的视域融合中 发现理解的可能性。比较文学的目标就是为人类的生存筹划意 义. [4]见《中国比较文学》,《新世纪中国比较文学:问题与前景———首届中 国比较文学高层论坛发言纪要》,2004,4. [5]见陈.学科合并与教学改革[J].外国文学研究,2000,1;王宁.新世 纪中国比较文学:问题与前景———首届中国比较文学高层论坛发言纪要 [J].中国比较文学,2004,4;吴元迈.“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专家谈[J]. 外国文学研究,2003,4. [7][8]谢天振.正视矛盾保证学科的健康发展;严绍.对“比较文学与 世界文学专业”名称的质疑与再论“比较文学的定位”;孟华.比较文学的 “普及性”与“精英性”;陈跃红.知识结构与学科边缘[J].中国比较文学, 2004,1. [9]戴维·霍伊,张弘译:阐释学与文学[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14. [10][11]海德格尔,陈嘉映译.存在与时间[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1999.178,173-179. [12][19][30][32][37][38]伽达默尔,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上海 译文出版社,1999.343,361,343-344,379,378,482. [13]章启群.意义的本体论———哲学诠释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66. [14]严绍.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名称的质疑与再论“比较文 学的定位”[J].中国比较文学,2004,1. [15]谢天振.正视矛盾 保证学科的健康发展[J].中国比较文学,2004, 1. [17]见张玉书主编.二十世纪欧美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8]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资料组编.全国主要报刊外国文 学研究文章索引[J].外国文学评论,2003,3. [20]乐黛云,陈跃红,王宇根,张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M].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869. [21][22]史华兹,叶凤美译.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M].江苏人民出版 社,1996.序言1,45. [23]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97. [24][27]斯土活,林纾,魏易译.黑奴吁天录[M].商务印书馆,1981.2. [25]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7. [28]转引自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外语出版社,1999.160. [29]耀斯,顾建光,顾静宇,张乐天译.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M].上海 译文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前言.2. [31]见王佐良.英国散文的流变[M].商务印书馆,1994. [33]见《第二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推荐书目[J].中国比较 文学,2004,2:15. [34]钱钟书.管锥篇[M].中华书局,1997.403-410. [35]谢天振.中国比较文学的最新走向[J].中国比较文学,1994,1. [36]宇文所安,程章灿译.迷楼[J].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