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如日月才能安宁。虽然人不能永世长住,但能“度百岁而去”,也算是尽了天年了。中医学的产生与发展、炼丹术的发展演化、导引术的“气化”发明,都是人藉求长生而求安宁的思想表现。 和顺:人与天、与社会相和合,构筑出一个整体和谐的宇宙;人与四时六气相映,与万物兴衰与共,则顺生逆死。因此,和谐与顺应就可以安宁、康健。医学“五运六气”的发明、道家“柔弱似水”的处世境界、儒家“中正”“养气”的立世基础,乃至佛家“坐忘”“性空”的生命哲学,无不是和顺宇宙、人生的价值感悟。故此,和顺俨然成为“康”的标准。 3.4身体炼养方法 静:这是发端于老庄,后由钟离权、吕洞宾等发展为内丹修炼方法,之后又被二程引入理学成为敬的思想来源。为了做到静,需要身心及道德伦理共同起作用:首先,在心理上要明白“道法自然”的道理,要能达到随顺自然的精神境界;然后是在社会道德伦理关系中要能做到柔弱、不争;最后,在心理与社会关系都顺达的情况下,身体如能做到守中也就自然静了。所以,心的清明是为了身之清静,前者为手段,后者为最终目的。此思想导致后来神仙家的产生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静的身体炼养方法,也还是身心合一观念的产物,只不过其落足点是与自然宇宙之关系的顺应。此一线索,由于所提倡的“不争”、“无为”思想与掌握主权的儒家政治思想相冲突,而流于非主流社会之中,但其思想却为中国人的哲学致思和生活处世产生深远影响。 修:这是发端于儒家,后佛教传入之后又改造了佛家思想,并一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思想的一条线索。修是首先通过对身体的修为来与人生境界和政治理想达成一致的。修身是手段,理想、境界的达成才是最终目标。佛家的宗旨是“明心见性”,其境界是“空”,包括肉体在内的世间一切存在都是虚幻的。肉体存在、生活处世,一切都不过是借以修行的法门,是虚幻的“像”,只有“空寂”、“真如”的世界才是人的归宿。因而,人需通过对身体的修行来破除身的幻相,和由身所缘起的一切社会生活之幻相。无论儒家还是佛家的哲学观念仍然是身心一元论的,只不过儒家的落足点是政治理想,佛家的落足点是人生境界。 儒家修身的方法是“执中”,儒家以喜怒哀乐之未发为中,不同于道家以无杂念之正念为中。儒家“执中”的方法是“正心”、“诚意”、“修身”,其根本的做法是“定”。而佛家的修持方法是“空中”[10],佛家以凡世虚相为中。“空中”的方法是修“禅”、“定”。“禅”是指“静虑”,即在静中虑;“定”是指修禅后所得到的一种状态,称定境。“禅”与“定”似乎是只对心性提出了要求,而无关身体本身。其实“禅”之静是身之静、心之虑,“定”也是不离身之状态的。 养:“养”不同于老庄“无为”而“无不为”的超然境界,也不同于儒家追求政治理想的修身、佛家感悟精神境界的修持,而是对“静”与“修”的折中。养是对生命体之生命价值本身的尊重。如果说“静”是通过随顺自然达到精神超越,那么修则是通过对自身本性的决然反逆获得理想境界。而“养”则是从自身之所能与其所应能之关系出发,观照的是生命体自身的感觉、经验,这种感觉、经验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和社会关系所共同形成的情境之中的。即“养”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生反馈与变化的过程,它既是追求生命意义之目的,也是藉以获得生命价值永恒性之手段。 “养”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面相:躯体之完美、心理之超越、生活之自为、价值之自在。当“养”以某一种面相呈现出来时,却不失各种质素的共同作用。所以“养”的方法就包括了运动、饮食、生活起居、医疗卫生、情志调摄等等。它同样是一元论哲学体系下的产物,但是因为其立足点在于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肯定,同时医学的产生与发展为其提供了必要的方法学上的保证,所以养生便有了生命力。“养”俨然走了与“静”、“修”不同的发展道路。 4结论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身体文化,都是藉身体的展演表达着对“健康”的诉求。因此,“健康”即不同身体文化观念对身体之完美的内在追求。所谓“身体之完美”,在不同的身体文化观念下必然有着不同的标准。 西方以张扬身体之权力,中国以和谐身体之情境,各自诠释着对身体之完美的内在追求。两种身体文化观念会合于一处,便形成了今天的“健康”观念。当我们对这种“健康”观念加以审视时,不能因其现代性所内涵的西方观念,而忽视了中国传统身体文化对它的建构作用。不仅如此,我们还要从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精神品格,以为其现代发展寻找合理的资具。同时,也为在中国实施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健康促进计划”提供文化学的参照。 【参考文献】 [1]王德峰.简论中国文化精神及其在当代复兴的可能性[J].哲学研究,2005(5):101-128 [2]王礼平.心与身的交汇:柏格森“二元论”及其实质[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24(6):27-31 [3][德]赫尔曼·施密茨.新现象学[M].庞学铨,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9-10 [4][英]罗素.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48 [5]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以中国经典为中心的跨文化观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32 [6]黄俊杰.传统中国的思维方式及其价值观:历史回顾与现代启示[EB/OL].[2001-01-28]. www. himalaya. org. tw [7]张再林.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J].人文杂志,2005,(2):28-31 [8]甘怀真.中国的传统礼仪与现代社会[A].两岸青年学者论坛:人文与中华文化学术研讨会[C].中华青年交流协会,1998:12 [9]李申.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88 [10]王松龄.中国气功的史理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19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