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和精神自由也被完全漠视了,巴特在《S/Z》中戏谑地将这样的文化消费称作“最后通牒”。 如何抗拒或者至少逃避大众文化的机械复制、陈词滥调以及貌似真理实则为重复了千遍的谎言?如何恢复语言的隐喻本性、创造性和诗意?这个问题成了罗兰·巴特后期思考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构思于1968-1969年的《S/Z》中,他通过解构现实主义小说的制度化意识形态指出了复数(le pluriel)的可能与必须。几乎在同一个时期(1966-1969),他在继三次日本之旅之后撰写的《符号帝国》中,进一步提出了作为复数思想自然延伸的另一种抵抗策略,那就是倒错写作。巴特在参加让-雅克·勃劳希耶访谈时曾说,自《符号帝国》之后直至当时刚出版的《罗兰·巴特谈罗兰·巴特》中的某些片断,都具有倒错写作的性质。事实上,这种倒错写作的尝试一直持续到1980年巴特因车祸去世,构成了他晚期文本的基本特征。 巴特敏锐地意识到,在大众文化的机械复制环境中,任何语言都面临被重复、固化的危险,因为“一切语言一旦被重复就成了旧语言”,而旧语言意味着固化的所指、真理,正如于莉亚·克里斯特娃所言:“一切已完成的陈述都要冒成为意识形态的风险”,因此,巴特阐发的倒错写作特别强调语言的新(le Nouveau du langage),也就是语言的非复制性:“我写作,因为我不想要现成的词语:通过逃避的方式摆脱。”而“要逃避当代社会的异化,只剩下这惟一一条途径:逃逸在它前面。”(注:Roland Barthes,Le plaisir du texte,Seuil,1973,p.56.)这里所说的“逃逸在它的前面”,是指在被当代文化的机械复制抓住、固化之前就逃逸,不断保持最新、最超前的状态,这就是巴特之所以推崇现代性(la modernité)的真正用意:他所说的现代性并非现代(工业化时代)/后现代(后工业化时代)之分中的现代性,而是特指任何时代最为先锋的尚未被文化、意识形态收编的能指特性。在这个严肃的意义上,“新不是一种时髦,而是一种价值,是一切(社会文化)批评的基础:我们今天对世界的评价,至少不再直接取决于高贵与鄙俗的对立,如同尼采所做的那样,而是取决于旧与新的对立。”(注:Roland Barthes,Le plaisir du texte,Seuil,1973,pp.55-56.) 由此产生了两种文本的区分:一是愉悦的文本(texte de plaisir),二是迷醉的文本(texte de jouissance)。按照罗兰·巴特的定义,plaisir意为contentement,即一般意义上的满足、愉悦、快感,而jouissance则特指性高潮时的évanouissement(昏厥、昏迷),即全身心迷失沉醉于其中的状态。(注:Roland Barthes,Le plaisir du texte,Seuil,1973,p.29.)据此,plaisir似可译为愉悦,而jouissance则可以译作迷醉。这个中文译词中的“迷”可以理解为解除了理性、超我控制,“醉”,则可以解释为主体听凭快感将自己掳获征服并陶醉其中。巴特原本希望找到一个词能同时包含愉悦和迷醉这两方面的意义,但是法语中却没有这样一个词,因此他只能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在愉悦与迷醉之间不断转换。在相对于压抑欲望的理性、超我意义上,巴特使用愉悦这一广义的概念(这时它大于并包含了迷醉)以表示对欲望、享乐主义的肯定;但是,当愉悦与迷醉两者相对而言时,则愉悦专指正常(一般)情况下的快感,而迷醉特指反常(倒错)状态下的性高潮体验。我们将会注意到,巴特在使用这两个概念时,尤其强调的是后一种区分。 在与迷醉的文本相对而言时,愉悦的文本指不具备巴特所说的现代性的古典作品,例如巴尔扎克、狄更斯和托尔斯泰的小说。如同有“正常”性欲之人(异性恋者)在观看脱衣舞时渴望从眼球直奔“主题”(性器官)一样,古典作品的读者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了解故事的结局。因此,他们很少会逐字逐句读到故事结束,对情节进展的渴望促使他们跳过那些预示“乏味”的段落(描写、解释、评论、对话),专挑最精彩之处阅读。巴特不无幽默地比喻说,这就好比夜总会里的看客忍不住跳上舞台,迫不及待将舞女的衣衫剥光。古典叙事的愉悦,就是由这种阅读与跳跃的节奏所构成。 与愉悦文本的读者相反,迷醉文本的读者没有(了解故事结局的)认知目的,他的阅读“紧贴文本,专心而激动”,吸引这种阅读的,不是情节佚事,而是“将种种语言切分开来的空隙之处”,“不是(逻辑)的外延,不是对真相的摘取,而是意指过程的层层重叠”。(注:Roland Barthes,Le plaisir du texte,Seuil,1973,p.20.)如果说愉悦文本的读者是“直奔情节的关键处”而忽略语言的游戏(意指过程)的话,那么迷醉文本的读者则恰好相反,他不关心内容、意义,而是醉心于语言的空隙处(意指过程的层层重叠处),这就如同倒错者所着迷的,不是彻底去除衣衫之后的脱衣舞女及其“主题”,而是“衣衫缝隙间那若隐若现之肌肤”。 类似于这种倒错的读者,迷醉文本的作者(现代性作家)也是倒错者,他的写作行为像同性恋一样没有生殖目的,因而不具有赢利性:“写作在今天是一种不为任何目的的支出……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种毫无用处的倒错行为,无法作收支计算,并且总是超越了人们要求它提供的种种有用性。”(注:Roland Barthes,Entretien avec Jacques chancel,(Euvres complètes,tome Ⅲ,Seuil,1994,p.356.)虽然写作和出书从属于出版市场,从属于一种经济,但是“写作中总有某种‘更多之物’超越了这种赢利性,那就是‘不为什么’”,它定义了‘写作的迷醉’”。在巴特的设想中,真正的现代性作家“处在交换之外,沉潜于非盈利和禅宗的无所得(le mushotoku zen)之中,除了词语的倒错性迷醉之外不想获取任何东西”。(注:Roland Barthes,Le plaisir du texte,Seuil,1973,p.49.)为什么要设想这样一种“迷醉的写作”,并且强调其对赢利性或有用性的超越?巴特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他想藉此设立一个商业社会的对立面,一个交换原则、盈利计算原则的对立面,一个异化了的现代社会的对立面,简言之,一个乌托邦。这个乌托邦的意义当然不在于其既存性,(注:因此巴特曾说,写作性文本(texte scriptible)在书店里是找不到的,因为,“一切已完成的陈述都要冒成为意识形态的风险”。这样的文本只能是一种正在进行的体验,只能是“正在写作的我们”(c'est nous en train d'écrire)。参见:S/Z,Seuil,1970,p.11。)它体现的是一种理想,一种观照现实的标准或尺度。它使我们更为敏锐地看清当代社会和大众文化的面目,并且知道抵抗或者至少逃避它可能选择的方向。 三、迷醉写作 除了对商业社会原则的超越之外,倒错写作(迷醉写作)还具有另外一个方面的意义:它是对一种超越了繁殖目的的、纯粹的、无意识和性欲意义上的享乐主义(hédonisme)的肯定,这个思想在罗兰·巴特后期的文本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与二战之后尤其是1968年之前巴黎知识界的大多数人一样,罗兰·巴特属于左翼知识分子。早在高中时期(1932),他就对让·饶勒斯(Jean Jaurès)所确立的“诚实、正直、高贵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参加了一个名为“反法西斯保卫共和”的小组。在进入文学批评界后(1954年),他为之着迷的第一个作家、同时也终生受其影响的作家,是“马克思主义戏剧家”布莱希特。(注:参见:Roland Barthes,Brecht,Marx et l'Histoire,(Euvres complètes,tome Ⅰ,Seuil,1993,pp.753-754。)此外,从50年代的《神话学》直到70年代的《S/Z》和《文本的愉悦》,他都一直致力于揭露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及其符号的“天然性”。然而,巴特的这种左翼立场更多的是一种自由知识分子看待世界的眼光,而不是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