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认为其“令人绝望”的现实主义描写的惟一目的便是使神话和梦幻成为可能、变得可信。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但回头看去,博尔赫斯却是猛走了一段弯路的:从一个讴歌革命的“表现派诗人”到钟情自然的“惠特曼传人”到崇尚创新的“极端主义分子”到偏爱游戏的“弗罗里达作家”……他一直在选择,一直在徘徊,直至最终义无返顾地遁入虚无主义并永远成为那个古老家族的一员,这使他长期与绝大多数拉丁美洲种种现实主义作家格格不入。 时移世易,博尔赫斯从一个时代、一个世界的不屑变成了另一个时代、另一个世界的不凡。这其中倒有被选择的因素。尽管这种选择归根结底仍取决于他的选择。作为民族虚无主义者,博尔赫斯张开双臂拥抱外国文化。这使得他在民族运动、社会主义思潮高涨的五六十年代,被认为是堕落的“外国”作家。而当世纪末意识形态淡化,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时候,博尔赫斯又成了一个让许多人顶礼膜拜的偶像。 当然,博尔赫斯现象不仅仅是文学与整个意识形态以及“全球化”或“本土化”的关系问题那么简单。但是,由于博尔赫斯们和马尔克斯们出现,“全球化”与“本土化”这个现实中的两难问题在文学中得到了“迎刃而解”。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Borges,Jorge Luis.The Universal History of Infamies.Ed.Emece.Buenos Aires,1954. Marquez,Garcia.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Ed.Oveja Negra.Bogota,1980. 罗德里格斯·莫内加尔:《博尔赫斯传》(中文版)。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 [Monegal,Rodriguez.Jorge Luis Borges:A Literary Biography.Shanghai:OrientPublishing Center,1996.] 何·克·奥罗斯科:《自传》。墨西哥,1970年。 [Orozco,J.C.Autobiography.Ed.Diana.Mexico,1970.] 雷布埃尔塔斯:“仙人掌”,《墨西哥人》3(1938):71。 [Revueltas."The Nopal".The Mexican 3(1938):71.] Reyes,Alfonso.Texts.Ed.Espesa.Mexico,1941. 巴斯康塞洛斯:《宇宙种族》。墨西哥,1925年。 [Vasconcelos.The Cosmic Race.Mexico:World Agency of Bookcase,1925.] 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 [Zhong Longxi.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Twentieth-Century Theories ofLiterature.Beijing:The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Ltd.,19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