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外国文学
   王统照创作流变的外国文学因素 齐向东      ★★★ 【字体: 】  
王统照创作流变的外国文学因素 齐向东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1 20:24:44   点击数:[]    

有了新的追求。

    也就是在这时,一向重视创作方法的他却说:“何必斤斤于新旧的形式,拘拘于言志载道的称名,写实与象征的争执”,何必“把定型的理论硬向作品上套定”。他事实上曲折地讲出了这样一个道理:现实主义是可以和象征主义等艺术方法共存的。

    这种共存的努力,早在1935年的长篇小说《春花》中就已经有所体现了。小说描写在五四运动退潮期,北方省会的一群学生的分化,“东飞伯劳西飞燕,不及黄泉无相见”,有的高升,有的退隐,也有的在继续前进。小说以凄婉轻柔的笔调,刻画出这些出身不同、性格不同、归宿不同的青年的内心变化,重新出现了王统照早年小说那种细腻的心理刻画和委婉的主观抒情。它间或采用了一些富有象征的意象,以小虫落入蛛网,比喻有志青年为家庭所羁绊,以伤鸟找到故巢,形容信念破灭而遁入空门的青年的心境。作者在该书的自序中表示,自己已经不满足于“纯客观的现实主义”,他要透过社会的侧影来把握人物的“心理和个性”[11]。

    《春花》之后,象征的浓雾,渐次蔓延,笼罩着他的译文、杂文、小说和散文诗。1938年陆续翻译的《“灵台”微语》,在短小的散文诗和哲理诗中,寄托作者对于人生与宇宙的观点,其中的象征手法运用得很成功,做到了“辞简味深,情约意远,深沉诵读,动人遥思”。

    他自己写的散文诗,如《失了影的镜子》、《夜行》,《苔语》和《幸福的追求》,象征的色彩更为沉重。

    《苔语》写海棠一向在“玄想外衣的里面求美丽的生存”,但是一夜秋雨,便枝叶垂折了;青苔却附在厚润坚实的地面,不卑不亢,秋风秋雨也不能催动它。作者通过它们的对话,寄托了理想必须附丽于现实的人生哲理和高贵者不如卑贱者更有生命力的社会信念,清新有味,深得象征派家数。

    杂文《繁辞集》被王统照称作“炼狱中的火花”,以曲笔抒写爱国情怀,用隐喻、象征、抽象等艺术手法含蓄地抒辞、摅思,给读者一种哲理性的回味,达到了理与情和谐统一的境界。集中的《玫瑰色中的黎明》篇幅不长,文字凝炼,节奏铿锵,犹如格言、警句一般;而且意象鲜明,动静统一,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对未来前景的遐想都出自理智的统制,既不悲观绝望,也不盲目乐观,启发人们心怀希望,经受磨炼,努力进行自我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运用象征,这个时期王统照减少了对叶芝的原始比附,增多了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借鉴吸收。

    卞之琳自己追述说:“最初读到二十年代西方‘现代主义’,还好像一见如故。”[12]为什么从未谋面却似曾相识?因为卞之琳发现了西方现代诗人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很多相似之处。

    此时的王统照也已经注意到象征手法并非西方现代文学的发明,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中早已大量运用这种手法。象征,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暗喻的延长。王统照看到,《离骚》中暗喻甚多,《诗经》比兴手法运用得更为广泛,杜甫、白居易的诗歌亦然,“中国的诗词赋与外国诗歌的名作者都会利用恰切的暗喻,以加重诗情诗意的光华。”小说《华亭鹤》的象征、暗示,就调动了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朱老仙对留学归国的儿子周旋于官场舞宴反感至极,并不仅仅是父子间代沟的反应。实际上,他是在国土沦丧之秋,痛恶歌舞升平的时风。他把《诗经·小雅·小弁》的诗句“踧踧周道,鞠为茂草。我心忧伤,惄焉如捣”吟哦了十余遍,其弦外之音就是,民族发展的大道已经被侵华日军的茅草盖住,我的心中怎么能不如臼杵捶捣一样伤痛?朱老仙在回答老友劝他得乐且乐时,又咏起了苏东坡《宿州次韵刘泾》的诗句:“为君垂涕君知否?千古华亭鹤自飞。”这样的诗,读来给人无限的伤感,从朱老仙的口中吟来,更有一种没落遗老苦苦坚守最后一点精神信念的味道。

    小说取名“华亭鹤”,也是古典文学熏陶的结果。

    典故出自《三国志》:三国名将陆逊之孙陆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晋武帝司马炎最倚重的大臣张华曾说“伐吴之役,利获二俊”,把陆机、陆云兄弟当作平定东吴的最大的收获,陆机诗赋和书法双绝,为世所重,然而在八王之乱中,陆机、陆云、陆耽三兄弟先后被成都王司马颖杀害,陆机临刑前叹道:“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言下之意,不胜其悔。之前五百多年,秦朝的李斯,临终时,在刑场上对其同时受刑的儿子说,“牵犬东门,岂可得乎!”同样的不胜其悔。王统照用古书的典故,暗示作者对故国风物的怀恋,可以使人联想遐远,但也使作品变得艰深晦涩。

    [参考文献]

[1] 翟世英.春雨之夜·序[M]//冯光廉,刘增人.王统照研究资料.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173.[2] 王统照:一叶·诗序[M]//冯光廉,刘增人.王统照研究资料.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109.[3] 王统照.夏芝的生平及其作品[M]//王统照.王统照文集:第6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476.[4] 王统照.《忍心》译者前言[J].小说月报,1921,12(1):32.[5] 杨义,王统照.开放性现实主义[M]//曾逸.走向世界文学.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179-180.[6] 茅盾.王统照的《山雨》[M]//冯光廉,刘增人.王统照研究资料.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188.[7] 王统照.王统照短篇小说集·序[M]//王统照.王统照文集:第2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8] 翟秋白.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序[M]//普希金,等.沈颖,耿匡,谢义行,等,译.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第1集.北京:新中国杂志社,1920.[9] 王立鹏.王统照与外国文学[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6):32.[10] 王统照.去来今·谈诗小札[M]/王统照.王统照文集:第5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11] 王统照.春花·自序[M]//王统照.王统照文集:第3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312.[12] 卞之琳.雕虫纪历[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2:3. 

上一页  [1] [2] [3]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仲马父子对法国文学的贡献 陈振尧

  • 下一篇文章:从“外国文学”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合并及合并后的外国文学教学改革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王统照创作流变的外国文学因素 齐向东”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王统照创作流变的外国文学因素 齐向东”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跨文化交际失误中的语用预设
  • ››从“外国文学”到“比较文学与世界...
  • ››王统照创作流变的外国文学因素 齐向...
  • ››仲马父子对法国文学的贡献 陈振尧
  • ››法国文学出版长期繁荣之探析 李倩颖...
  • ››法国文学批评观念的嬗变 翁冰莹
  • ››巴金与法国文学 彭建华
  • ››外国文学教学与全球化创新人才培养...
  • ››浅谈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当代奇卡诺文学...
  • ››王统照创作流变的外国文学因素 齐向...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