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法律论文法学理论
   论董仲舒的“德治”思想(上)      ★★★ 【字体: 】  
论董仲舒的“德治”思想(上)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3:42:16   点击数:[]    

等于“善”而“性”可转化为“善”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之中。“性者,天质之樸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樸不能善。”(《实性》)因此“性待教而为善”。“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今案其真质,而谓民性已善者,是失天意而去王任也。万民之性苟已善,则王者受命尚何任也。”(《深察名号》)如果人天生就有“善”性的话,那么就没有英明君主的教化大任了。如果不对人民进行开导教化,就难于使他们明白大义,“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董仲舒传》)“性”不是天生就有“善”的,正是这样才需要教化,才需要治理国家的“圣人事明义,以炤耀其所暗”(《生之养重于义》)。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董仲舒认为人的本性不等于善。但他们之间并不完全矛盾。董仲舒认为人的本性是有贪有仁的,“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深察名号》)。因此要用教化来改变人性,去贪存仁。如果人性中没有善端,那么任你怎么教化也不会长出“善”来。“性有善质,而未能为善也”,“性待渐次教训而后能为善。善,教训之所然也,非质朴之所能至也。”(《实性》)“性有善端,动之爱父母,善于禽兽,则谓之善,此孟子之善;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乃可谓善,此圣人之善也。”“孟子下质于禽兽之所为,故曰性已善;吾上质于圣人之所善,故曰性未善。”(《深察名号》)可见董仲舒所讲的“善”和孟子所讲的“善”,以及董仲舒所讲的“性未善”和孟子所讲的“性已善”,是从不同的角度和要求而言,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而恰好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上一页  [1] [2] [3]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论董仲舒的“德治”思想(下)

  • 下一篇文章:董仲舒论“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论董仲舒的“德治”思想(上)”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论董仲舒的“德治”思想(上)”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步如澄明之径———法律推理在司法...
  • ››交通事故肇事者逃之夭夭 法律援助受...
  • ››法治中国的可能性
  • ››论清末的司法主权问题
  • ››论人权的国际保护——以米尔恩人权...
  • ››法律与道德法律与道德
  • ››中国宗教法总述(下)
  • ››司法改革八大难题
  • ››立法听证:制度民主的价值
  • ››情事变更原则探析
  • ››论董仲舒的“德治”思想(上)
  • ››论董仲舒的“德治”思想(下)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