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法律论文法学理论
   中国法理学的产生及学术基础与前期发展      ★★★ 【字体: 】  
中国法理学的产生及学术基础与前期发展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3:36:59   点击数:[]    

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法律科,美国哈佛大学法律学院、西北大学法律学院,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等均开设有法理学,并作为重要课程。而同期的中国国立中央大学法学院法律系中除了法学组之外,司法组、行政法组都只将法理学列为选修课。私立东吴大学竟然未开设法理学。 从开课学程和课时来看,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法政学院开设的法律哲学总课时达周15课时。

    德国柏林大学法政学院开设的法律哲学总课时达周8课时。 美国哈佛大学法律学院学程1学年每周2课时。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的除开设法律哲学学程1学年每周2课时外,还在开设有法理学学程1学年3周课时。当时的中国的法学家、法学教育家们也感叹“现在有许多法律学校,对于理论学法学不甚重视。这不但在他们所用的讲义上可以看得出来,即在他们所订的课程上也可以见得到。像法理学、法律哲学、法律方法论、立法原理等科目,只在少数学校被列入课程,而与其他法律科学并重。”

    中国现有的法理学著作在论述法理学的历史发展的时候,总是将西方法理学的历史发展论述一番,从逻辑上理当论述中国法理学的历史发展的时候,就一下跳跃至中国社会主义法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似乎中国的社会主义法理学是一座空中楼阁,它没有自己存在的历史基础。这除了政治的原因以外,恐怕也还有学术的原因。本文力图能就此问题作一些学术准备,以期能引起法理学界的重视,开展这一问题的研究,弥补中国法理学研究的这一缺失。

    有关引证参见[由于转录的过程注释编码丢失,只能是聊以补救]:

    梁启超:《中国法理学发达史》,1905年《新民论丛》第4卷,第5—6期。

    李海生:《法相尊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页。

    卢云主编:《法学基础理论》,1996年版,第6页。

    孙国华主编:《法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卢云主编:《法学基础理论》,1996年版,第6页。

    卓泽渊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参见《法学词典》(增订版),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第2版,第610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1984年版,“沈家本”条称,“沈家本从修订法律的需要出发,比较重视研究法理学。”

    参见《尚书。甘誓》、《尚书。汤誓》、《尚书。酒诰》。

    参见《论语》等。

    魏源认为师夷之长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张国华主编:高等学校法学教材《中国法律思想史》,1982年版,第413页。

    参见魏源:《海国图志》,张国华主编:高等学校法学教材《中国法律思想史》,1982年版。

    康有为:《戊戌变法。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梁启超:《戊戌变法。变法通议》。

    梁启超曾担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湖南时务学堂学约》。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张国华主编:高等学校法学教材《中国法律思想史》,1982年版,第456页。

    《法意》卷一按语。

    张国华主编:高等学校法学教材《中国法律思想史》,1982年版,第462—463页。

    《清史稿立列传二百三十》。

    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清——欧美法系侵入时期》。

    严复翻译的孟德斯鸠的《法意》,今人译为《论法的精神》。

    倪正茂:《法哲学经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637-642页。

    参见倪正茂:《法哲学经纬》的有关章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李海生:《法相尊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15页。

    孙晓楼:《法学教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4-128页。

    沈宗灵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0页。

    孙晓楼:《法学教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

    孙晓楼:《法学教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页。

    孙晓楼:《法学教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8—132页。

    孙晓楼:《法学教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3页。

上一页  [1] [2] [3]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二十世纪中国法律史学论纲

  • 下一篇文章:开放纳税人诉讼 以私权制衡公权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国法理学的产生及学术基础与前期发展”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国法理学的产生及学术基础与前期发展”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步如澄明之径———法律推理在司法...
  • ››交通事故肇事者逃之夭夭 法律援助受...
  • ››法治中国的可能性
  • ››论清末的司法主权问题
  • ››论人权的国际保护——以米尔恩人权...
  • ››法律与道德法律与道德
  • ››中国宗教法总述(下)
  • ››司法改革八大难题
  • ››立法听证:制度民主的价值
  • ››情事变更原则探析
  • ››中国法理学的产生及学术基础与前期...
  • ››中国法理学的命运
  • ››中国法理学的现状与前瞻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