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法律论文法学理论
   法律与社会规范      ★★★ 【字体: 】  
法律与社会规范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3:30:48   点击数:[]    

乎没有独立解释力和影响行为的外在力量。社会规范是我们给行为的规律性-指在缺乏有组织、有意识的个人管理的情况下出现并存续的行为规律性-贴的标签。这些行为常规源自于个人理性自利行为的互动,(为了把利他主义和其他形式的相互依存的效用包括在内)这里的自利被广义地理解为驱使人们在所有生活领域里进行合作的自我利益。形如“一种社会规范引起X或Y结果”的论断是空洞的。适当的论断是,“寻求a或者b的个体以这种方式互动而产生了行为常规X或者Y,我们把这些行为常规称为‘社会规范’。”将社会规范与其他行为常规区分开来的要点是:违反了社会规范会招致惩罚,但这些惩罚是作为人们理性自利行为的结果而内在生发出来的。

  第二个论题是,最好把很多法律规则理解为利用社会规范的自主规制力量的努力。这些努力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但重要的是要理解:社会规范不大可能因政府简单的、个别的、低成本的干预而改变,尽管此类建议在文献中不时出现;而且,干涉社会规范的努力是危险的,因为社会规范是复杂的、敏感于一些难以控制的因素,我们对它们只有一知半解。尽管作为分散的、不受指挥的互动的结果,社会规范不断变化着,然而个人也可以依照他们所谋求的方向自觉地改变社会规范,其惟一途径就是违反它们。不仅仅是违反,还要以公开的、决然的方式来违反。许多人致力于这种高风险的规范创业活动(norm entrepreneurship),但是政府官员并不处于社会世界之外,相反,他们处于一种特别易受责难的位置。他们遵守社会规范的可能性远大于违反的可能性,所以政府几乎不会进行社会规范的激进变革。

  第三个论题是,有许多社会规范促进了社会福利,但也有许多社会规范损害了社会福利,规范的价值主要是一个历史偶然事件。第四个论题与社会学学生很熟悉的一个历史论断-存在着一种法律规范对于非法律规范的渐进置换-相关联,即发生这种置换的部分原因在于立法者和法院寻求消除源自社会规范的病征,而不是因为社会规范反映了不为他们所分享的价值和利益。第五个论题是,不应该像现在流行的那样悲叹这种置换,而是应该为此庆祝。

  参考文献:

  [1] 指孩子为父母合法婚姻所生。-译者注

  [2] New York v. P., 90 A.2d 434 (NY 1982)。 随着私生带来的耻辱不断衰微,法院已经从这个非常古老的观点上撤退了。例如West Virginia v. Stone, 474 SE. 2d 554 (WV 1996)。

  [3] 参见,例如Brandt v. Board of Co-Op Educ. Services, 820 F. 2d 41 (2d Cir. 1987)。

  [4] The T. J. Hooper, 60 F. 2d 737 (2d Cir. 1932)。

  [5] 请比较Golding v. Golding, 581 N. Y. S. 2d 4 (1992)。

  [6] 387 U. S. 483 (1954)。

  [7] Robert C. Ellickson, Order without Law: How Neighbors Settle Disputes, 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8] Stewart Macaulay, “Non-Contractual Relations in Business: A Preliminary Study,” 28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5 (1963)。

  [9] Karl Llewellyn, “What Price Contract?––An Essay in Perspective,” 40 Yale Law Journal 704 (1931)。

  [10] 例如Robert H. Frank, Passions within Reason: The Strategic Role of Emotions, New York: Norton, 1988;  George A. Akerlof, An Economic Theorist‘s Book of Tales,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ch. 8; Stephen R. G. Jones, The Economics of Conformism, Oxford: Blackwell, 1984; B. Douglas Bernheim, “A Theory of Conformity,”102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41 (1994)。

  [11] Douglass C. North,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2] H. Peyton Young, “Social Norms and Economic Welfare,” 42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821 (1998)。

  [13] A. Michael Spence, Market Signaling: Informational Transfer in Hiring and Related Screening Process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14] 比较Douglas G. Baird, Robert H. Gertner and Randal C. Picker, Game Theory and the Law,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上一页  [1] [2] [3]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对法本质的几点探讨

  • 下一篇文章:网络民主:互联网与公共空间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法律与社会规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法律与社会规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步如澄明之径———法律推理在司法...
  • ››交通事故肇事者逃之夭夭 法律援助受...
  • ››法治中国的可能性
  • ››论清末的司法主权问题
  • ››论人权的国际保护——以米尔恩人权...
  • ››法律与道德法律与道德
  • ››中国宗教法总述(下)
  • ››司法改革八大难题
  • ››立法听证:制度民主的价值
  • ››情事变更原则探析
  • ››法律与社会规范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