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法律论文法学理论
   从身份到契约      ★★★ 【字体: 】  
从身份到契约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3:29:26   点击数:[]    

言出法随”、“以言代法”、“以言废法”等人治现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根本做不到“有法必依”。在“身分社会”,讲究身分,“看人办事”,因人而异,法因之所施对象的身分不同而加以改变。在适用法律前,一定要问清对象是谁,具有什么身分,然后才能决定所适用的法律,因此,在“身分社会”一切普遍的标准都不可能发生作用,很难做到“执法必严”。在“身分社会”,身分是影响人们法律责任的一个重要因素。身分代表特权,有身分的人享有特权,有身分的人可以用这种特权去抵消自己的罪行,去谋求罪行的减赦,中国古代法即有所谓摹肮俚薄薄ⅰ鞍艘椤保谡庵种贫认拢豢赡苷嬲迪帧胺ú话⒐蟆薄ⅰ巴踝臃阜ㄓ朊裢铩保岩宰龅健拔シū鼐俊薄W苤矸质侨酥蔚脑ㄞ矗欠ㄖ蔚奶斓小?br>  前已论及,“契约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从人治的“身分社会”到法治的“契约社会”的转变肇因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的产生条件是“把人彼此当作外人”,它是在血缘之外发展起来的,因此商品经济的发展斩断了血缘亲情关系,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在商品交换中,各人均以追求私利为目的,在这种情况下,道德礼教笼统抽象、因人而异,良心自律不足以成为保障实现人们权利义务的信条,而只能依赖于明确的、肯定的、大家公认的、并且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了,这样,人们由主要依靠基于血缘亲情关系而形成的道德礼教转变为主要依靠由于利益冲突而导致的法律规则。这是由人治社会步入法治社会的一个重要转折。商品经济特别是作为发达的商品经济的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权力多元、决策分散、个人自治的经济,即允许、鼓励和保护人们在法定范围内自由抉择自己的行为、追求自己极大化的合法利益,因此商品(市场)经济是一种个人(私人)本位经济,这种个人(私人)本位经济,对个人的突现,导致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市民社会的形成、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私权利与公权力的分离以及私法与公法的划分,社会重心就从权力本位走向了权利本位,从公权本位走向了私权本位。为了保障和实现私权,法律制度从公法主治走向了私法主治,私法制度切合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商品(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满足了个人本位的要求,为保障个人自由,实现个人权利提供了最恰当的法律准则。私法所具有的主体平等、意思自治、个人本位以及自己责任,这些基本内容恰恰是法治的核心内容,因此,只有私法主治的社会才是真正的法治社会。在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私法主治的社会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法治社会,私法的契约本质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契约具有平等性、自由性,契约不仅是个人、法人设立权利义务的基本方式,而且是设立社会权力(包括国家权力、政府权力)的基本方式,契约不仅是设立私权利、公权力的基本方式,也是平衡、制约私权利、公权力的基本手段,“从身分到契约”的本义之一就是从身分法到私法,因为契约是私法的核心,没有契约就没有私法进而也就没有法治,只有到了“契约社会”才真正步入了法治社会。

  注释:

  [1]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5—76页。

  [2] [英]梅因:《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97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77页。

  [4] [美]霍姆斯:《法律之路》,参见赵一凡编《美国的历史文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14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42页。

  [6][7] [法]托克威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700—701页,第708页。

  [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1页。

  [10][11] [英]梅因:《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76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1页。

  [13] [英]梅因:《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76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1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8页。

  [16] [英]梅因:《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96页。

  [17][英]梅因:《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07页。

  [18]《礼记·经解》。

  [19][20]《礼记·曲礼》。

  [21]《论语·颜渊》。

上一页  [1] [2] [3] [4]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现代法学应是权利本位的人学

  • 下一篇文章:交付的法律性质 ——兼论原因理论的发展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从身份到契约”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从身份到契约”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步如澄明之径———法律推理在司法...
  • ››交通事故肇事者逃之夭夭 法律援助受...
  • ››法治中国的可能性
  • ››论清末的司法主权问题
  • ››论人权的国际保护——以米尔恩人权...
  • ››法律与道德法律与道德
  • ››中国宗教法总述(下)
  • ››司法改革八大难题
  • ››立法听证:制度民主的价值
  • ››情事变更原则探析
  • ››从身份到契约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