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法律论文法学理论
   本质与实存      ★★★ 【字体: 】  
本质与实存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3:25:59   点击数:[]    

(及其后继者萨特尔等)那里达到高潮的现代实存哲学包含着一个基本困难:它具有反本质主义(柏拉图主义)形而上学主流传统的显赫动机和意义,但另一方面,由于它把“实存”限制于人之实存,从而把实存之思推向了极端主体主义的境地,因此本身仍旧脱不了形而上学。也正因为这样,后期海德格尔在形成了更为彻底的形而上学批判立场之后,就有理由高声指责那个竭力标榜“实存主义”的萨特尔:仅仅以“实存先于本质”这个命题来颠倒传统形而上学的“本质先于实存”,那还是不够的,因为前者本身仍然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命题。[41]

  参考文献:

  [1] 把existentia、Existenz译为“实存” 当然不是笔者的首创,不少前辈哲学译家有此设想和做法。比如,贺麟先生在《小逻辑》“新版序言” 中陈述了把Existenz译为“实存” 的理由。参见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XX页。惜乎此译未及推广,现代“实存主义”(通译“存在主义”)思潮涌入,更促使人们仅仅从人的存在或生存角度理解existentia了。

  [2] 在“实存”(existenti)概念史上,基尔凯郭尔是一个转折点,因为他开始用此前泛指任何存在者的existentia来特指人的存在。Vgl.Heidegger,M.,Existenzialismus, Jahresgabe der Martin-Heidegger-Gesellschaft, 1995,S.11.「71」

  [3] 这样做应该有利于澄清一些歧义和混乱。举例说来,在今天的汉语学术语境里,当人们把雅斯贝尔斯的“Existenzphilosophie”一书译为《生存哲学》(王玖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而把让·瓦尔的“Philosophies of Ekistence”一书译为《存在哲学》(翁绍军译,三联书店,1987年)时,读者阅读理解上的痛苦可想而知了,因为两书其实是同名的。不夸张地说,把existenha译为“存在”或“生存”,可能属于当今汉语学界中最大的译名混乱之一了。尤其当人们把existentia译为“存在” 时,差不多已经模糊了形而上学的基本区分:“本质”(essenti)与“实存”(existenti)之分,从而也就掩盖了形而上学的问题结构,因为在我们看来,作为存在的两个基本方式,“本质” 与“实存”标志着形而上学的两大追问方向。

  [4] 所谓“本质主义的实存主义”,富尔基埃指的是路易·拉韦尔和乔治·居斯多夫的哲学。参见富尔基埃《存在主义》(潘培庆、郝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120页以下。在我们看来,此处的“存在主义” 应译为“实存主义”。

  [5] Heidegger,M,Vortr?g und Aufs?the,Frankfurt a. M,2000,S. 74.

  [6] Heidegger,M,Vortr?g und Aufs?the,Frankfurt a. M,2000,S. 74.

  [7] 参见孙周兴《形而上学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8] Heidegger,M,What is Philosophy? trans.by W. Kluback and J. Wilde,New Haven,1958,p 36.

  [9]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把“本质” 问题归于“存在学”,把“实存” 问题归于“神学”,这是就问题开端和问题重点来讲的,而不能把这两个问题方向完全隔离开来。

  [10] Heidegger,M,Vortr?g und Aufs?the,Frankfurt a. M,2000,S. 74f.

  [11]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2a11以下,《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页。

  [12] Heidegger,M,Nietzsche,Bd.2,Günther Neske,Stuttgart,1998,S.369f.;参见海德格尔《尼采》下卷(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041—1042页。

  [13] Heidegger,M,Nietzsche,Bd.2,Günther Neske,Stuttgart,1998,S.370.;参见海德格尔《尼采》下卷第1042页。

  [14]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049b5,《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12页。海德格尔特别看重这个句子,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乃至于希腊的思想就在这个句子中达到顶峰了。

  [15] Heidegger,M,Wegmarken,Frankfurt a.M,1996,S. 286;参见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33页。

  [16] 参见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3页以下。

  [17] Heidegger,M,Nietzsche,Bd.2,Günther Neske,Stuttgart,1998,S.368.;参见海德格尔《尼采》下卷第1039页。根据这里提供的解释,也许我们更应该把这个ergon译为“作业”,后者显得更有动感。

  [18] Heidegger,M,Nietzsche,Bd.2,Günther Neske,Stuttgart,1998,S.369.

  [19] Heidegger,M,Nietzsche,Bd.2,Günther Neske,Stuttgart,1998,S.432.

  [20] 参见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5页以下。

  [21] 关于莱布尼茨通过单子论对近主体性形而上学的“现实” 与“表象” 统一性原理的推进,Vgl.Heidegger,M,Nietzsche,Bd.2,Günther Neske,Stuttgart,1998,S.397ff.

  [22] Kant,Immanuel,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Frankfurt a.M,1974,A590,B618;参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7页。

  [23] Kant,Immanuel,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Frankfurt a.M,1974,A598,B626.

  [24] Heidegger,M,Wegmarken,Frankfurt a.M,1996,S. 452;参见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530页。

  [25] Heidegger,M,Wegmarken,Frankfurt a.M,1996,S. 453.

  [26] Kant,Immanuel,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Frankfurt a.M,1974,B265ff,AZ18ff.; Vgl.Heidegger,Wegmarken,Frankfurt a.M.1996,S 454.

  [27] Vgl.Heidegger,Wegmarken,Frankfurt a.M.1996,S 475.

  [28] 参见让·瓦尔《存在哲学》第7页。在本文作者看来,此处的“存在哲学”应译为“实存哲学”。

  [29] 参见海德格尔《谢林论人的自由的本质》(薛华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66页。Vgl.Heidegger,M,Nietzsche,Bd.2,Günther Neske,Stuttgart,1998,S.432ff.

  [30] Scheiling,F.W.J,Ph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 über das Wesen der menschlichen Freiheit und die damit zusammenh?ngenden Gegenst?nde,Stuttgart,1983,S.62.

  [31] Vgl.Heidegger,M,Nietzsche,Bd.2,Günther Neske,Stuttgart,1998,S.436.

  [32] 参见熊伟主编《存在主义哲学资料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8页。

  [33] 参见熊伟主编《存在主义哲学资料选辑》上卷第26页。

  [34] 参见熊伟主编《存在主义哲学资料选辑》上卷第31页。

  [35] 参见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第1页。译文有改动。

  [36] 参见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第19页。译文有改动。

  [37] 雅斯贝尔斯所用的“此在”(Dasein)不同于海德格尔的用法,在前者那里,Dasein标示人的事实存在,相当于基尔凯郭尔所讲的“客观性” 层面,Existenz则标示人本真的自身存在。因此,雅斯贝尔斯可以说“从此在向实存的飞跃”。而在海德格尔前期哲学中,Dasein与Existenz具有同等意义。

  [38] 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卷,王炳文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233页和第260页。就前期海德格尔而言,施太格缪勒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未必适合于后期海德格尔。

  [39] Heidegger,Sein und Zeit,Tübingen,1993,S.38;参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44—45页。译文有几处重要的改动。

  [40] Heidegger,Sein und Zeit,Tübingen,1993,S.35;参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42页。

  [41] Vgl.Heidegger,Wegmarken,Frankfurt a.M.1996,S 328.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法律实在性讨论

  • 下一篇文章:自然法学、法律实证主义和立宪主义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本质与实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本质与实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步如澄明之径———法律推理在司法...
  • ››交通事故肇事者逃之夭夭 法律援助受...
  • ››法治中国的可能性
  • ››论清末的司法主权问题
  • ››论人权的国际保护——以米尔恩人权...
  • ››法律与道德法律与道德
  • ››中国宗教法总述(下)
  • ››司法改革八大难题
  • ››立法听证:制度民主的价值
  • ››情事变更原则探析
  • ››本质与实存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