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法律论文法学理论
   《法律的概念》读后感      ★★★ 【字体: 】  
《法律的概念》读后感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3:20:29   点击数:[]    

现的福利国家给所有的人提供养老金、教育和医疗保障;这个国家对其制度的价值和官员行使的自由裁量权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待:完全就业,其核武家族和体育运动队都能不断成功。主要的社会学问题似乎是要确定每个事物的确切功能,分析各特殊部分在社会整体中适合于哪个位置,好像在一个庞大的进步机器中一样。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中性的语义分析行文方式,没有掩盖他内心某种法治国理想的流露。的确哈特的文章较少谈及战争、混乱,文中出现的都是描述性词汇掩盖之下的和平主义服从意象。但“社会学家们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每个人都如此顺从?为什么他们都似乎遵守规则?那些使受规则约束的行为显得如此自然社会化过程是什么?”但是,哈特看起来没有这些烦恼:他只是简单地假设了遵守规则的行为是当然的——或者,也许更公正地讲,他假定社会化惯例是成功的。“ [28]这样我们就又体会到奥斯汀与哈特的区别,前者总是把法律之后的强制性一面显露给读者,最终赋予法律存在的正当性;后者跳过了这个步骤,并当然的认为那是由内在观点可以解释的义务观念,服从是毋庸证明的。如果从强调服从的角度看,哈特比奥斯汀走得更远:当一个人认为某事物是当然之时,意味着他已经深深具有了某种信念,同时也相信这个”当然“会被别人所理解。哈特的法治国理想就在这样不经意间表呈在我们面前,那里既不是法律形式主义的”概念天国“,也不是现实主义法学的”nightmare“,当然更不是德沃金的”noble dream“。他的服从意象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英国社会具有某些特征,同时也加入了他对乐观一面的放大:一个规则统治的世界,不再需要硬加入主权者,也不用强调强制力在现代社会的威慑作用。

    注释:

    [1]强士功著:《哈特与富勒的论战:一场表演》 http://211.100.18.62/research/academy/details.asp?lid=3073 [2] 同上[3] ﹝法﹞奥古斯特。孔德著:《论实证精神》,黄建华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页。

    [4] ﹝英﹞哈特著:《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9页。

    [5] 这里涉及到哈耶克关于基于英国普通法传统的自然法和大陆国家自然法的区别,在哈耶克看来前者侧重进化论理性主义,后者明显带有笛卡尔建构论唯理主义的痕迹。相关可以参见《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代译序第55页注66 [6] 一如哈特的承认规则以及前法律社会,在文中都缺乏社会学的实证分析。不单是他,凯尔森的基本规范也是一个难以用经验论证的概念。

    [7] 葛洪义著:《法学研究的认识论问题》[8] ﹝英﹞韦恩·莫里森著:《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4页。

    [9] ﹝美﹞司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45页。

    [10] 但是这种承认是否是像国内学界常说的哈特的让步或者是两大法学流派趋同的标志还有待严谨的考证。

    [11] ﹝英﹞阿诺德·汤因比著:《人类与大地母亲》,徐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22页。

    [12] ﹝美﹞司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843页。

    [13] 同上,第841页。

    [14] 田德文、新雷著,《为什么偏偏是英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238页。

    [15] ﹝爱尔兰﹞L.M.凯利著:《西方法律思想简史》,王笑红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72页。

    [16] 后现代法学的某些认识正是如此。不过有趣的是,他们所认为的杂乱叙事仍然是故事,而且是符合后现代讲述方式——没有元叙事的故事。

    [17] ﹝英﹞韦恩·莫里森著:《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8页。

    [18] ﹝英﹞韦恩·莫里森著:《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51页。

    [19] 这在语义分析学家看来有时却有若天壤之别,例如,哈特在讨论关于义务的理解时这样写道,“预测说”与他主张的内在观点的“区别看起来可能是细微的”,“但实际上上述区别并不细微。”见哈特著:《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90页。

    [20] ﹝法﹞奥古斯特·孔德著:《论实证精神》,黄建华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页。

    [21]  同上,第30页。

    [22]  ﹝英﹞哈特著:《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85页。

    [23]  同上,第86页。

    [24]  同上,第91页。

    [25] 故而中国古代法律虽然很少规定权利,但仍能成为法律,其原因也在于此。

    [26] 戴健林著:《法律社会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27] ﹝英﹞哈特著:《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序言中第三段最后两句。

    [28] ﹝英﹞韦恩·莫里森著:《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3页脚注1.

    王洋

上一页  [1] [2] [3] [4] [5] [6]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市民社会及其问题——评《国家与社会》

  • 下一篇文章:再论当代中国的判例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法律的概念》读后感”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法律的概念》读后感”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步如澄明之径———法律推理在司法...
  • ››交通事故肇事者逃之夭夭 法律援助受...
  • ››法治中国的可能性
  • ››论清末的司法主权问题
  • ››论人权的国际保护——以米尔恩人权...
  • ››法律与道德法律与道德
  • ››中国宗教法总述(下)
  • ››司法改革八大难题
  • ››立法听证:制度民主的价值
  • ››情事变更原则探析
  • ››《法律的概念》读后感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