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法律论文 → 法学理论 |
|
|||||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法理基础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3:19:56 点击数:[] ![]() |
|||||
方向的二元性。因此,向社会主义国家的过渡形式,即无产阶级的独裁,一方面被理解为是作为民主主义的多数人的支配,另一方面则被理解为是作为无产阶级精锐的少数人的支配。这样,在前者的形式中,社会主义的思想与民主自由主义的思想互相缠绕,在后者的形式中,它与法治国家和民族国家形式至少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暂时的脱离。”[30]因此,中国共产党只有正视这一现实与理想的法理关系,才能坚决深入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整顿好党风政纪,保持为人民谋利益的公仆本色。 四、结语 有的西方学者认为,“三个代表”的实践是“老式的意识形态的运动”(old-style ideological campaigns)。但是,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三个代表”的理论完全没有停留在单纯的意识形态领域,而是已经上升到了宪法的前言和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方针为核心的社会实践,这正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依法治国方略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 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31]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党,就不可能是一个先进的党。以原苏联共产党为代表的苏联东欧共产主义政党,因为放弃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科学社会主义及其政党理论,因此不可避免地滑向了俄国十月革命之前就业已存在的社会民主党及其思想延续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结果是导致了共产党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的执政地位的丧失。相反,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力,就是因为能够坚持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行动指南。因此,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念的关系角度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论体系正是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规律的法理学阐释,它的法理基础来自于我国宪法规定的“三个代表”的先进思想。 注释: [1] 参见时运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揭示了共产党的本质和执政规律》,《探索》2004年第1期,第19页。 [2] 参见江金权主编:《从十五大到十六大—江泽民同志抓党建重要活动记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3页。 [3] 参见Ravindra Sharma, China – From Marxism to Modernization, Manak Publications PVT Ltd., 2003, pp.109. [4] 参见John Wong Zheng Yongnian, China‘s Post-Jiang: Leadership Succession – 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134. [5] David M. Finrelstein Maryanne Kivlehan, China‘s Leadership in the 21st century, M. E. Sharpe Press, 2003, pp.283. [6] [英]约翰·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刘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7] [德]拉德布鲁赫:《法哲学纲要》,[日]山田晟译,东京大学出版会1971年版,第5页。 [8]参见萧功秦:《从政治发展角度看“党内民主化”论》,《浙江学刊》2004年第2期,第35页。 [9] 参见高洪:《日本政党制度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10] 参见陈宇翔:《中国近代政党思想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11] 《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33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2页、265页。 [13]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5-9页。 [14] 参见刘瀚主编:《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学习出版社2001年版,第154页。 [15] 参见Tudor Jones, Remaking the Labour Party – From Gaitskell to Blair, Routledge Press New York, 1996, pp.135. [16] Steven Fielding, The Labour Party: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the making of ‘New’ labour, Palgrave Macmillan New York, 2003, pp.1. [17] William E. Hudson, American Democracy in Peril – seven challenges to American‘s future,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2001, pp.128. [18] 参见梁琴、钟德涛:《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3页。 [19] 参见Anne Stevens,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of French, Palgrave Macmillan New York, 2003, pp.191. [20] 参见William Safran, The French Polity,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New York, 2003, pp.73. [21] [日]志位和夫:《对民主日本的提案》,新日本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页。 [22] [日]不破哲三:《谈谈日本共产党的历史和纲领》,新日本出版社2000年版,第227页。 [23]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5页。 [24] 参见David Mckay, American Politics and Society,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2001, pp.99. [25] Nicholas D. Kristof , Richard Hornik etc. , The Rise of China, A Foreign Affairs Reader,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Inc. ,1998, pp.49. [26] Arian Chan, Chinese Marxism, Continuum Press, 2003, pp.196. [27]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96页。 [28] 李培林:《我国当前社会存在的潜在问题及其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2月16日。 [29] 参见吕世伦主编:《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88页。 [30] [德]拉德布鲁赫:《法哲学》,[日]田中耕太郎译,东京大学出版会1969年版,第199-200页。 [31] 《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42页。 陈根发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