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法律论文 → 法学理论 |
|
|||||
从辨异到联系──读张中秋《比较视野下的法律文化》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3:13:49 点击数:[] ![]() |
|||||
层面中间存在空缺。中国的“德”已经内化为一种制度,改变不容易,却也是必需的,所以得需要一种自上而下得推进式为好。人们的行为方式、大众心理是对传统的道德和礼仪文化的折射,道德和礼仪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一般制度和传统。如果我们通过法律来改变它,显得过分专横,最好还是用道德和礼仪本身来改变⑼,如果我们对传统进行舒缓的引导,谨慎的运作,正如张中秋教授所说进行“有所限定、有所转换、有所扬弃”⑽。在进行价值评判后,对价值取向进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剔除过时的意义或者赋予新的意义⑾,这是一种最好不过的方式了。也是现实主义的观点,而不是过激的追求现代化,仅仅实现一种城市的法制化,而忽略了整体。所以法治治国,德治为辅,体现着对传统的尊重和发挥。 法律的实施必然依靠道德、社会、政治等构造的法律环境,而“当一个国家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时,法律也会变得简单化”⑿,在移植法律的同时,积极改良本国的法律文化的土壤,完善法律的生存环境,使移植的法律能够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获得自主发展的空间和养分⒀,所以注重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开发,不仅仅是对现有法律资源的一种尊重和发挥,也是在为法律移植和法律继承达到一种契合而努力。吸收西方法文化的优长,弥补中国法制的偏误,实现西方市民法伦理和中国亲属法伦理的统一,以求中西合璧, 寻求到兼顾中国本土化的法治模式,乃是我们的完满设想。 注释: ⑴ 范忠信《中西法文化的差异与暗合》, 中国政法大学, 2001年版,51页。 ⑵ 邓正来《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三):对“现代化范式”的批判》,正来学堂,2005. ⑶张帆 《从辨异到联系——试评张中秋教授的法文化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岳麓法学评论》,第一卷第一期。 ⑷ 张中秋《比较视野下的法律文化》 法律出版社 2003年3月第1版 ,提要。 ⑸ 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1页。 ⑹ 张中秋《比较视野下的法律文化》,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326页 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第一卷,603页。 ⑻ 苏力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版,238页。 ⑼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353页。 ⑽ 张中秋《比较视野下的法律文化》,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13页。 ⑾ 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1页。 ⑿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360页。 ⒀ 姚建宗《法律与发展研究导论》,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453页。 吉林大学法学院·姜金良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