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法律论文 → 法学理论 |
|
|||||
法哲学与法理学:西方传统哲学语境中的两种法学理论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3:06:06 点击数:[] ![]() |
|||||
够回答的,它往往涉及到多种学科或学科群,有些问题可能永远也没有答案。从一定意义上说,哲学就是提问题的学科,其他学科是在回答问题。我国法理学知名学者沈宗灵先生早已指出的:“实际上任何学科都离不开哲学问题,尤其是像法学基础理论之类学科的重大理论问题,如果要深入研究,必然上升到哲学水平上去。”[18]如传统法学理论中有关法的产生、法的作用、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考察和分析法律、法的合理性来源等等问题无一不与哲学问题相关联着。后现代主义哲学虽然口口声声要取消哲学,其实它只不过是哲学发展过程的一个转向而已,哲学本身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像以往哲学对法学的影响一样,后现代这一哲学语境本身也同样地影响了包括法学在内的当今各种人文学科领域。后现代法学也随着后现代哲学应运而生了,“它是从后现代主义的哲学理念和方法进入法学和法理学开始的”。[19]后现代法学认为理性的个人作为自治的法律主体并不存在,现代社会的“进步”是虚幻的,法律的普遍性是虚拟的“宏观话语”,法律中立的原则仅仅是一种假设。他们所坚持的这些基本观点与后现代哲学反理性、反知识、拒绝“宏观话语”、否定传统价值的思想是如出一辙的。 此外,从总体上看,法学并不是一门自治的或自主的学科,[20](P532)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他学科的渗透。自然,与法学相联系的法学理论更是如此,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哲学的渗透。法学理论并不是空中楼阁,它来源于社会实践,同时又要服务于实践。但社会实践本身并不能总结出理论来。在“实践—理论—实践”这一模式中,理论的形成处于关键环节。而在形成理论的过程中,总是存在着预先假定的前提,存在着背景知识,这种预先假定的前提和背景知识主要就是一定的哲学语境,它们不仅决定着对来源于实践经验的解释,而且决定着理论的形成过程和理论的特征。美国科学哲学家拉理·劳丹(LarryLau dan1941-)认为这种哲学语境构成了“研究传统”,它对具体理论具有否定性功能(如决定具体理论所要研究的范围和各种问题的重要性,决定具体概念问题产生的范围等、保护性功能(如对具体理论的产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辩护作用等)。[11](P316 317)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法理学就是西方传统哲学中的经验论这一思维方式的产物,而法哲学则是唯理论这一思维方式的产物。法学理论与其哲学语境紧密相关,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哲学语境就有什么样的法学理论。如果这样来看的话,我国近年来有关法哲学与法理学之间的一些争论实在是没有必要的。英美法系的法理学与大陆法系的法哲学都是法学理论,它们主要是西方传统哲学语境中的法学理论。此处之所以强调西方哲学语境,这就意味着法学理论的广泛性。在中国哲学语境中应该有中国的法学理论,在印度哲学的语境中应该有印度的法学理论。这就使我们没有必要去纠缠于到底是用“法理学”还是用“法哲学”来指称法学的基础理论或课程这样一个问题,也没有必要去讨论“在我国,特别是在目前,在法理学之外另外创立一门法律哲学的学科是否有必要和可能?”[21](P16)这样一个问题。重要的是我们要吸收各种法学理论的长处,构筑自己的法学理论,更好地为我们的法律实践服务。 参考文献: [1]郑永流 法哲学是什么?[A] 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一)[C]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2]黄文艺 法哲学解说[J] 法学研究,2000,(5)。 [3]曹义孙 论哲学化的法理学[J] 政法论坛,2000,(3)。 [4]吕世伦,文正邦 法哲学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葛洪义 论法理学教学与教材的改革[J] 法商研究,1999 (6)。 [6]李瑜青 法哲学研究的理论建构[J] 社会科学,1999,(11)。 [7]李步云 法哲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J] 中外法学,1992,(3)。 [8]陆谷孙 英汉大词典[Z]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9]夏基松 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0]冒从虎 欧洲哲学史[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11]任厚奎,徐开来,罗中枢,欧阳荣庆 西方哲学概念[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 [12]黑格尔 小逻辑[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3]张宏生等编 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14]博登海默,郑正来译 法理学与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15]张乃根 西方法哲学史纲[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16]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7]沈宗灵 赫格特著《当代德国法律哲学》的摘要[J] 中外法学,2000,(12)。 [18]沈宗灵 “法律哲学”一词词义商榷[J] 中外法学,1992,(2)。 [19]信春鹰 后现代法学:为法治探索未来[J] 中国社会科学,2000,(5)。 [20]波斯纳,苏力译 法理学问题[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21]严存生 法理学、法哲学关系辨析[J] 法律科学,2000,(5)。 夏 宏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