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法律论文刑法
   浅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预防      ★★★ 【字体: 】  
浅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预防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9:01:23   点击数:[]    

误所在及其危害后果。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教育处置,要根据犯罪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处置办法,如交给父母来加看管,进行心理治疗送工读学校,收容教养,运用刑罚措施等等。需要指出,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教育、处置,要特别注意感化、挽救,在选择处置方法、运用处置措施时,要特别适应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2、环境预防
在对未成年犯罪人进行个体矫治的同时,也必须改善社会环境,减少社会消极因素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1)加强家庭教育
第一,强化家庭的教育职能,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是未成年人生活和成长的主要场所,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第一个时期,乃至一生都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因此,改善社会环境应首先从强化家庭的教育职能,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做起。
第二,督促家长增强责任感。要强化家庭教育功能,必须帮助父母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明确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减少和抵制社会的影响,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主动自觉地承担起管理、教育击伤和义务。
第三,帮助家长改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良好品行形成的基础,是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对于现代的孩子来说,打、骂、压不仅不能解决问题,不会拉在家长与孩子的距离。因此,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帮助家长改善教育方法,也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
第四,要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凡是正常生活着的人都需要彼此的倾心交谈和相互依赖。注意倾心听,正确对待孩们的心里话是育人的基本前提。因为,未成年人正在成长发育时期,思想上的迷惘,心理上的苦闷,乃至生理发展问题上的幼稚无知,经常需要有人来点迷津。通过交谈,了解孩子们在不同场合的不同心态。了解他们内心的欲望和要求,帮助他们分析现实的可能性,以实现人生目标。
第五,要优化家庭道德、文化环境和氛围。家庭的道德环境、文化环境,即父母的社会角色、家庭代际关系、家庭主要成员的日常生活习惯、文化素质、生活态度、价值目标和思想道德修养,夫妻对爱情的忠诚与责任,家庭内部的凝聚力等,都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未来和发展。因此,优化家庭道德、文化环境也十分重要。
(2)加强学校教育
第一,要强化学校的教育职能,减少学校的负面影响。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思想品德,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服务于一定社会的育人场所。因此,强化学校的教育职能,第一应注意学校的育人作用,做到理想与信仰、个人与社会、为学与做人的统一。其中特别要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和体育等各方面教育的同时,对学习差、纪律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对其付出更多我的关爱,促其转变,从而减少在校学生的流失率,使适龄人都受正规教育,真正负起时代赋予学校的使命。
第二,加强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学校的老师如同家长一样,以自己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独特作用,教师的品行、互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因此,强化学校的教育职能也必须注重师德的引导与培养,注重教师素质提高。
第三,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未成年人活泼好动,精力旺盛,完成课业后有很多闲时间。强化学校的教育职能,还要注意将少年儿童的课余时间调动起来开展一些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集教育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欣赏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活动,让学生校园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多余的能量释放在积极、活泼的活动中。
第四,要清理和改造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强化家庭教育职能、强化学校职能的同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清理和改造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创建良好社会氛围。首先,在社会层面加强对未成年人管理和控制是防止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途径。其次,强化离婚社会保障制度。父母离婚的家庭对孩子的伤害和负面影响是深远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关注并尽量解决这一问题。再次,要加强对文化市场和学校周边环境的管理。“染港文化”等精神垃圾对未成年人的危害甚大,因此,治理和整顿文化市场的管理秩序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一环。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清理与控制,禁止在校园门口摆摊设点,兜售不健康的、劣质玩物;取缔面向学生开放的易造成不良影响的影视场所和带赌博性质的游戏厅室,还学校一片健康、安静校园。
(三)提倡引导与法律刚性相结合
预防未成年犯罪的诸种措施,如强化、家庭、学校教育职能,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和活动,动员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等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提倡、一种引导,因而,这些措施往往不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然而,在现阶段,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仅仅靠提倡、靠号召是远无法不够的,还应该增加一些预防措施的刚性,使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制度化、法律化、
1.切实贯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999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应该说,这部法律的通过,对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心对青少年的教育,优化社会环境,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生效只是为更好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了法律基础,要真正使之发挥作用,还必须认真抓好其贯彻和落实工作。全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努力完善和健全少年司法制度
要有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体现国家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还必须完善和健全少年司法制度,尽早制定和出台独立的刑事法,将未成年人犯罪范围,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措施,未成年人犯罪惩治与预防中侦查、检察、审判、帮教改造的职责及其与工会、共表团及妇联的教育、维权工作结合等方面都明确地加以规定,以改变用特殊的程序适用成年人的法律,或无配套措施而无法体现教育原则以及司法机关不捕、不诉、不判之后未成年人流入社会等等弊端,从而形成协调工作、相互衔接、针对性强、高效实用的少年司法体系。
3.认真贯彻现有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也可谓不少,如《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等等,但贯彻落实得不够好。因此,加强法律的刚性,一方面要完善法律,明确责任及承担办法。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制定有关部门的实施细则,确保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得到贯彻落实。同时,还要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政策及热点研究,加强未成年犯罪人区别对待、分化瓦解和教育挽救等具体问题的研究,从而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及早纳入法制轨道。强调法律的刚性,也包对触犯刑律,需要运用刑事手段处理的少年决不姑息迁就。对未成年犯罪人借助法律手段予以惩处,一方面对犯罪人是一个切肤的教育,另一方面对处于在犯罪边缘的人也是一个警告,其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


主要文献:
1.析仁娥:《青少年犯罪的五大危险信号》,载《大众医学》1998第5期,第40-41页。
2.虹  云:《瑞士教育的四大特点》,载《长春日报》1996年2月28日第7版。
3.李秀珍、王国俊:《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载《光明日报》1998年11月28日第6版。
4.孙积民:《暴戾的“小太阳”》,载《法制日报》1998年11月9日第3版。
5.林淮等主编:《中国少年犯罪与司法》,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版,第39页。
6.康树华:《家庭●青少年犯罪与救治》,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第88页。

上一页  [1] [2] [3]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20blog.cn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略论检察机关刑事赔偿的法律适用

  • 下一篇文章:论刑法中的犯罪构成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浅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预防”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浅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预防”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论洗钱罪构成要件的若干问题
  • ››论犯罪过程中的信息转移原理
  • ››网络犯罪停止形态
  • ››关于职务犯罪预防和惩治的对策研究...
  • ››对中国死刑制度的思考
  • ››紧急避险限度条件的追问——兼论为...
  • ››毒品犯罪特别累犯否定论
  • ››无罪推定原则的法律思考
  • ››法律与全球化语境下的我国刑事法修...
  • ››论计算机犯罪对我国刑事法之冲击
  • ››浅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预防
  • ››浅论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
  •   文章-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更多评论...]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20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