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占较大比例,普通民众特别是弱势人群难于享受到技术的进步和国家投入巨资带来的信息利益,不少图书馆的“数字服务”项目甚至是在加大社会的“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这一概念最先由美国商务部提出,意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含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和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这种差异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或其他信息技术和服务获取信息的差异和利用信息网络以及其他技术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差异。数字鸿沟广泛存在于国内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及社会群体之间。它已不只是信息基础设施、数字技术的使用、电子化服务方面差别的问题,它牵扯到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信息资源多寡和资金、文化、就业、生活质量等问题,牵扯到科技参与能力的强弱、经济的增长方式等更深层次方面的社会问题。图书馆人在开展数字化建设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情况,必须从读者的利用角度来决定开展数字化工作的进程,同时要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大力开展读者教育,架设起“信息拥有者”和“信息贫乏者”之间的桥梁。图书馆可通过宣传栏、举办书展、知识讲座、数据库和网上信息检索培训、为网络教育提供智力支持等多样化的方式,广泛、持久、深入地宣传信息知识,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技术,掌握新技术,具备信息处理应用能力,逐渐填补数字鸿沟,实现信息共享.5 信息保障与读者权利保障的误区 图书馆人历来重视信息保障,多年来建立起多级信息保障体系,如国家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地区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等,图书馆在这方面不惜巨资投入,理论界也不断地为建立各级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摇旗呐喊。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图书馆只讲信息保障,储备了大量的文献信息却不积极为文献寻找读者,不考虑读者阅读权利保障问题,这就是图书馆人的又一思维误区。公民的知识、信息权利是指公民自由获取知识信息的权利,是公民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IFLA于1999年3月24日在“关于图书馆和知识自由权”的声明中指出:“履行知识自由使用的义务是图书馆和信息业的主要职责。”人人有平等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平等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天赋人权”,你只要是一个人,只要你一出生到这个世界上,就应该享有平等地利用图书馆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明确指出:“图书馆为所有人服务应该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让每个灵魂拥有免费的图书馆服务”, “让最穷和最富有的学生拥有同样的条件去尽情满足求知的欲望和追求”。然而我国的图书馆界却在不知不觉中与这些宗旨背道而驰,我国图书馆普遍存在优先为社会精英服务的倾向,馆长们常将为领导决策服务或为科学研究服务的案例作为最引以为自豪的成就,而忽视了图书馆在帮助社区弱势人群方面的职能;图书馆把读者分为不同类型,规定不同类型的读者借阅的册数不同;或者按职称把读者分为不同级别,阅览室也分为不同层次;或者规定某些所谓的内部资料,只有特定的人员才能借阅等;馆舍远离人口密集区;图书馆守株待兔,坐拥书城;残疾人服务异常欠缺、儿童阅读被忽视;农村基本无图书馆服务。以上的事例说明图书馆在保障公民平等利用图书馆方面做得很差,这些方面图书馆人都应进行重点反思。 6 业务工作的误区 图书馆被称为信息、知识的宝库,读者进入图书馆求索知识的过程中可能会迷路,因此,图书馆员的工作此时将大有用武之地。作为信息、知识的领航员,图书馆员应该带领这些在知识宝库中的迷路者迅速走出迷途,进入探索知识的坦途。然而,图书馆员却常常陷入思维的误区,不仅没有带领读者走出迷途,反而会使读者更加迷惑。图书馆员一旦进入这种思维的沼泽地,读者花大量时间咨询的结果只不过是更加的迷茫。常见业务工作中的误区有:(1)照搬以前的工作成果。一些馆员在没有完全弄清问题之前就急于寻找对策,他们认为以前的工作经验就可以解决目前的问题,许多馆员用早已成型的解决方法生搬硬套,为千差万别的读者解决千差万别的问题。他们认为没有必要为弄清那些已经“很明显”的问题浪费时间,建议读者直接采用那些显而易见的方法。假设读者要提高文学素养,馆员就会给这些读者开列一大批中外名著的书单,这种建议 对部分时间充足的读者也许有用,但是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读者的文化程度、专业背景不同,阅读的习惯也会不同,不同的读者一定要区别对待。死搬教条,会严重干扰我们思维的逻辑性,然而教条主义在图书馆是无处不在。当教条支配我们的思维时,我们倾听的能力就会丧失,而我们得出的结论常常是荒谬的。(2)盲目模仿其他馆的经验。“盲目模仿”的思维方式也要小心。照搬其他图书馆的做法尽管可以得到成熟的思路,但是不一定总是能使读者满意。有的图书馆员认为如果已找到一种在别处成功了的方法,再动脑筋开发新的解决方案,纯属浪费时间。他们忘记了:虽然轮子永远是圆的,但它们有不同的尺寸和厚度,而且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成。读者提出的问题可能相似,但是常常也有细微的差别。(3)从自身的利益角度看问题。如果我是把锤子,我就会把一切看成是钉子。图书馆人往往倾向于基于自己的经验,用他们自己的观点分析、认识问题。在不同的情况下、为不同的读者服务时,从自身的经验、利益角度思考问题,而没有认真收集读者需要的信息,或者即使收集到了有关数据也没有回过头来检验数据的有效性,他们已经从自己的经验和业务的角度出发了。如果他们把主要目标指向读者,那他们可能会认识到还有其他选择方案。馆员在工作中的误区还有很多,在此不能一一列举,但业务工作中的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还需图书馆人进行反思。 7 结束语 笔者已经在图书馆界工作近20年,虽然不能称为老兵,但也已经不再年轻,多年来看着我们事业的兴衰荣辱,图书馆人的或喜或悲而不断地求索,希望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即使我的观点不尽准确,但我愿作为图书馆人前进路上的铺路石,为图书馆人求索真知抛砖引玉。 虽然目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受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前提制约,但是图书馆人既要有改变世界的豪迈,积极宣传、推介图书馆,又要有改变自我的勇气。图书馆人要深刻反思自我,寻找差距,努力缩小我们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缩小我们的工作成果与社会满意度之间的距离,在新的职业版图上,要求自己从认知到业务领域进行全面反思,尽快修复图书馆精神和躯体的裂痕,确保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图书馆人不仅要对职业精神反思,还要做好专业技术改造,更需要增加政治智慧、哲学底蕴,解读自己职业和社会需求的精神内涵。全体图书馆人共同努力,用统一的职业声音、积极向上的勇气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坚守住自己的阵地。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事业的又一个春天将会来临,图书馆将继续成为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 黄俊贵.丑陋的图书馆学——“实话实说”访谈录.图书与情报,2000(2):37-42 2 程焕文.高涨的事业与低落的教育——关于图书馆学教育逆向发展的思考.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1):67-70 3 蒋永福.再问图书馆学的科学性与研究方向问题——写在张晓林《应该转变图书馆研究的方向》发表20周年之际.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5-10,27 4 Nardini R.F.A Search for meaning:American library metaphors,1876-1926.Library Quarterly,2001,71(2):111-140 5 Black A.A new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ublic library:social and intellectual contexts.1850-1914.London: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6 6 程焕文,周旭毓.图书馆精神——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图书馆,2005(2):3-9 7 于良芝.未完成的现代性:谈信息时代的图书馆职业精神.图书馆杂志,2005(4):3-7,20 8 范并思.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时代辩护.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2) 9 曹荣湘.解读数字鸿沟——技术殖民与社会分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12) 10 赵其庄.努力培育图书馆精神.理论学习,2004(12):26-27 11 马恒通.图书馆学认识论研究.图书馆,2004(6):20-26,87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