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专家论证、招标采购、专家验收、日常管理、效益考核等各项环节的工作流程和具体要求。如为了避免仪器设备购置的盲目性,使选型更加科学合理,学校强化了专家论证环节,详细规定了院外、校外专家的人数比例,并要求论证过程中充分讨论购置仪器的必要性、选型的科学性、技术指标的合理性,校内外同类设备的配置情况及使用效益,仪器设备安装条件、配套设施是否完备,运行经费、管理人员、开放共享措施是否到位,预期效益如何等。同时,也借助专家论证、专家验收等环节,通过院外、校外专家向校内外同行宣传了相关仪器,为开放共享奠定了基础。
3.3加强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技术队伍建设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关键靠人,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需要一支稳定、高水平的管理技术队伍[12]。
(1)注重引进仪器开发应用技术人才。学校面向海内外引进高级专门人才来管理维护学校的大型仪器设备,充分发掘仪器设备的潜能,提高了大型仪器的应用水平。如:学校2005年购置了500万元的蛋白组学研究设备,组建了蛋白组学研究平台,并从美国引进郭林教授负责仪器的使用与开发,郭林教授在仪器上取得了许多高水平成果,2007年被聘为“长江学者”,并获批为“973”首席科学家,项目获得资助2 700万元,她又利用相关经费购置了一台更先进生物质谱仪,使平台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2)专设共享设备责任技术岗位。学校在实验技术岗位设置时充分考虑到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维护和开放共享工作的需要,每台16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给0.8个编制,每台4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给0.4个编制。对共享设备实行责任教授与责任工程师负责制,责任教授负责仪器的应用与研发,责任工程师负责仪器的日常维护与开放服务工作。
(3)设置研究生助管。充分利用研究生助管政策,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型仪器管理编外管理队伍,使之成为大型仪器技术服务队伍的有力补充。研究生助管的费用由学校承担,人员与仪器固定,有利于仪器的管理和维护,人员基础好,经过短期培训能达到较高水平,双方都受益,学生积极性很高。
(4)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学校购买大型仪器设备时将培训作为设备采购的重要内容,资助仪器管理人员参加国内外仪器应用的培训及学术会议,鼓励相关技术人员之间加强交流。同时,学校加强对学生大型仪器应用技术的培训,测试中心为化学院、生科院、物理学院开设大型仪器试验技能课,年均实验课时数达到400学时;学校定期请仪器厂家开展仪器应用技术的讲座,目前已举办共聚焦显微系统、流式细胞仪等应用的讲座13场。近期,学校还将组织校内专家举办典型仪器前沿应用技术系列讲座。
3.4加强大型仪器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为加强大型仪器设备的信息沟通,方便校内外师生使用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学校建立了“武汉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将10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相关信息发布,详细介绍仪器设备的性能指标、应用领域以及收费标准、联系方式等,实现了网上预约功能。相关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单位也建立各自的网站,部分单位还建立了智能化门禁系统,实现了大型仪器设备全天候开放。
积极参与国内大型仪器共享网络建设,通过教育部的“高等学校仪器设备与优质资源共享系统”和科技部的“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湖北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等平台开放学校大型仪器设备。
为使大型设备的开放共享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学校建立了开放共享的激励机制,依靠经济手段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学校设立了“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和“大型设备维修费”,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期困扰机组人员的运行维护经费短缺的状况,使他们能更安心做好开放服务工作。
4结语
提高大型设备使用效益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13],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解决。近年来,我校在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与探索,学校大型设备的使用效益正在逐步得到提高。但各高校校情不同,大型设备管理不应“一刀切”,应相互借鉴成功的经验,进一步转变观念,积极创新,根据各自特点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林明河.加强贵重仪器设备使用管理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108-110.
[2]黄天为,白德成,张文定.大型仪器设备开放的共享机制与措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0):155-158.
[3]李莉.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几点措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2):269-271.
[4]李刚.加强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努力提高投资效益[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7):132-135.
[5]李小寒,周勇义,张黎伟.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3):156-158.
[6]杨帅,任金妮.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和运行机制的绩效评价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175-177.
[7]杨帅,刘跃.高校仪器设备管理中的应对措施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0):171-172.
[8]曾宏.对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及其管理模式的探讨[J].高教研究,2006(6):109-111.
[9]王国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建设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6):155-159.
[10]张乐.仪器设备和实验资源共享平台构建方法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8):124-127.
[11]潘蕾.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8):163-165.
[12]顾玉平.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理量化管理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1):121-123.
[13]杨安,欧阳奇.仪器设备平台资源共享系统[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8):147-150.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