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提要: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庞大、种类丰富、分布广泛。目前,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具有节庆活动蓬勃开展,旅游效果初显;演艺传统不断渗透,旅游项目拓展;传统手工日益挖掘,旅游商品丰富;文化展馆渐成体系,表达形式多元等特点。在旅游开发中存在重视程度仍待提高、文化内涵发掘不足、宣传促销方式单一、资金投入存在制约、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商业异化趋势严重等问题。因此,今后需要保护文化原真、加强政府引导、分类适度开发、重视人才培养,以促进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开发策略
内蒙古自治区的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目前已取得初步成绩,形成了以呼和浩特、包头、海拉尔、满洲里、赤峰等城市为中心的热点旅游地区,推出了草原、沙漠、森林、边境、民族风情、文化遗迹等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吸引了海内外大量游客[1]。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无论是从旅游收入效应、旅游创汇效应、旅游就业效应方面,还是旅游投资效应方面,都对内蒙古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应[2],2009年全区旅游总收入达611.35亿元。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对内蒙古旅游发展的研究也日渐增多,研究领域也逐渐拓宽[3],但就文献分析来看,诸如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还不多见[4-6]。文化旅游资源是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灵魂之一,而对其旅游产品研发不足,使得内蒙古旅游业的产品结构仍以初级观光产品为主,直接制约着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有必要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加以研究,而内蒙古文化遗产丰富、类型众多,开发以活态文化赋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对内蒙古拓展旅游产品,丰富旅游项目,深化旅游体验,增强游客吸引起到积极作用。 1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起源于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文件中关于文化遗产评选标准的条款中有几条完全能涵盖\"非遗\"的特点,如\"为一种传统或目前尚存活或已消失的文明提供独一无二或至少是非凡的证明\",\"与事件或现有传统,与思想或信仰,或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有直接或有形的联系\"等。此后,部分会员国便立即发出制定民间传统文化及\"非遗\"方面国际标准文件的倡议。近年来,随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加强,\"非遗\"常以旅游的形式走进大众视野,由此拉开了\"非遗\"与旅游的关系,以至于对\"非遗\"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显得尤其重要,势在必行。自2001年,中国昆曲荣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广大中国民众开始认识和接纳世界遗产的新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7]。 1.1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庞大从历史上看,众多少数民族在内蒙古广阔的疆域中繁衍生息,加之独特的地理环境、民族习惯,遗留下来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价值较高,诸如列入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和蒙古族呼麦就展示了蒙古族独特的非物质文化,得到了世界的认可。除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还有列入到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7项,列入到第二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2项,此外,自治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51项。 1.2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内蒙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种类丰富的特点。我国为了更好的普查、申报、保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10类,分别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俗、传统手工技艺和杂技与竞技。从列入到首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看,涉及到8大类(表1)。而列入第二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是涉及到全部的10类(表2)。

 1.3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广泛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内蒙古各盟市基本都有分布,分布范围广。以2007年和2009年颁布的第一批和第二批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例,各盟市的情况(图1)。
 2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现状2.1节庆活动蓬勃开展,旅游效果初显内蒙古自治区已经把节庆活动当作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效窗口,开发出一系列旅游节庆来吸引游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显现。在2009年就推出了100项节庆活动,在2010年内蒙古旅游局更是推出旅游节庆活动197项,项目分布在全年的12个月,并且涉及自治区所有盟市。这些节庆活动形成一定品牌的有草原旅游那达慕、成吉思汗文化周、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鄂温克瑟宾节等。以成吉思汗文化周为例,此项节庆是从2005年开始举办的,依托成吉思汗陵旅游区,深挖成吉思汗文化,以民族特色项目丰富了旅游内容,在2010年的文化周期间举办的活动有鄂尔多斯婚礼、原生态长调宫廷乐\"古日道\"展演、蒙古族马术表演等。草原那达慕旅游节庆更是由来已久,在乌兰察布市格根塔拉草原举行的内蒙古旅游那达慕活动项目,已经从1991年初办时的摔跤、骑马、射箭发展到增加了民族歌舞、民族杂技、民族服饰展示等观赏性和参与性的项目。
2.2演艺传统不断渗透,旅游项目拓展在内蒙古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各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现在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音乐、传统歌舞都开发成向游客演出的旅游项目。鄂尔多斯市把传统蒙古族音乐和歌舞编排为响沙湾景区的《鄂尔多斯婚礼》、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的《圣地古韵》、《永远的成吉思汗》等等,深受游客喜爱。2010年8月在呼伦贝尔市陈旗白音哈达草原剧场上演的大型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更是一个新台阶。
2.3传统手工日益挖掘,旅游商品丰富旅游者购买旅游商品除了正常的使用功能外,更看重商品的纪念功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物化为旅游商品的意识逐渐加强,形成了一些依托传统手工艺的旅游商品。目前,内蒙古也比较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型的有民族服饰系列、桦树皮雕画、奶制品、牛肉制品、带着蒙古族风情的银制品和皮制品。
2.4文化展馆渐成体系,表达形式多元为了保护、展示内蒙古各地、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蒙古建立起一批博物馆。除了以实物、文字、图片、音像、视频等方式展示各地、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还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直接表演,增进游客对文化的了解。目前,这些非物质文化展馆已经渐成体系,形成了自治区级、盟市级、旗县级展馆交相辉映的局面,如内蒙古博物馆不仅有全面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各种实物、图片,还把呼麦这一非物质文化在蒙古族文物陈列展厅内表演。鄂尔多斯市东联集团投资兴建的\"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更是全面、生动的反映内蒙古的民俗文化。2009年,在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新建成的内蒙古首家旗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为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增添色彩。
3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3.1重视程度仍待提高目前,内蒙古各级政府和旅游企业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但是大家对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的认识,还多着眼于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中的物质文化资源,如文物、建筑、遗址等,主要关注的是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虽然也看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但对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视还远远不够,认识不足。音乐、传说、民族技艺、民族歌舞等对游客有着很多的吸引性,急需进一步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丰富信息与价值。
3.2文化内涵发掘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是普通的、大众的日常生活,内蒙古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当中创造了上述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内蒙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