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的各少数民族受外界文化的影响较深,例如很多蒙古族已经脱去蒙古袍,不会说蒙语,过上了汉式生活。宏观背景的改变,使得全面展示蒙古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很难。为了更好的展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要采取切实的措施保护各少数民族的生活背景,保护其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目前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对起源、特色、意义等文化挖掘不充分,游客从外在形式上很难深刻、全面了解该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3.3宣传促销方式单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需要全方位的宣传促销。现阶段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项目的宣传、促销基本上停留在静态展示方面,以传统的图片、文字描述上,与现代媒体相结合的手段非常少。可以在互联网上开设相关的网站或者栏目,用视频、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宣传促销。这能够使游客得到大量直观、翔实、方便的信息。
3.4资金投入存在制约 法学论文网www.law1954.com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需要借助一定的形式物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一种形式-大型实景演出为例,可以看出资金对其开发产生的重要影响。张艺谋开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实景演出的先河,在树立非物质文化品牌、引起游客重视等方面起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张艺谋的印象系列以及以后的一些大型实景演出如《禅宗·少林》、《宋城千古情》和《梦回唐朝》等,都需要巨大的投资。据媒体公开的数据显示,《印象刘三姐》,投资6000万元人民币;《印象大红袍》,耗资1.5到2亿元人民币;《印象丽江》,投资2.5亿元人民币;《禅宗·少林》,投资高达3.5亿元人民币;就连张家界的《天门狐仙》也实实在在花去了1.2亿元人民币。内蒙古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还比较落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投入还非常不足,存在着资金短缺的现状。
3.5专业人才比较缺乏
目前,内蒙古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严重缺乏。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的核心载体是人,加强对传承人的支持与保护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此外,即懂得非物质文化内涵,又懂得市场规律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内蒙古各高校中基本上只有内蒙古师范大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方面有一定的基础。
3.6商业异化趋势严重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很多经营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只选择那些个别的、不相关的吸引游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没有全面展示非物质文化当中含义,甚至曲解非物质文化内涵。有人形容现在内蒙古的民俗旅游开发是一片草原、几个蒙古包,一群为了表演而表演的演员。文中作者曾经到过一些草原景区,其中的民俗表演是游客期待的项目,以蒙古族的博克表演为例,有时会发生表演没有按时开始的情况,有时候表演者的服饰很脏,着装也不规范,在表演时有的表演者在表演刚开始,对方还没有摔他的情况下就自己倒地了,游客就有欺骗的感觉。
4促进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策略4.1保护文化原真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活态性,它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也离不开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离不开民族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的原真性更多的是指注重整体、独特的文化氛围的营造。目前全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集中,文化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设立了6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蒙古也建立了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布里亚特蒙古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等6家文化生态保护区,而且正在积极争取锡林郭勒盟成为国家级的文化生态保护区。这种方式可以让非物质文化展示的区域更加真实、具体。同时这些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域中各种非物质文化保持在较为理想的环境中,可以进一步发展。区域内的居民也可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中得到强大的资金支持,在被游客认同中产生自豪感,从而自觉的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这就能在保护原真性和发展旅游业之间达到平衡。
4.2加强政府引导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脆弱性、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从而决定政府需要以公共权力的保护者身份参与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政府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调查、整理等,这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此外,政府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战略进行审查,对那些盲目开发、破坏保护的行为进行坚决制止,对那些合理开发的战略进行有力的引导与支持。
4.3分类适度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度的旅游开发不仅可以为内蒙古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也能为非物质文化资源本身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但是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合旅游开发,并且适合旅游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利用方式上也应该具体类型具体分析。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作为独立的旅游资源开发,有些则需要与其他资源相结合联合开发。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类上看,民间文学、传统医药适合开发成专项旅游产品;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适合依托景区进行展示;一些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等适合生产性保护,可以开发成旅游纪念品;而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形式就更加有弹性,可以进行静态展示、也能以节庆形式展示。
4.4重视人才培养
人才的培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保障之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应该加大保护力度,有条件需要对传承人给以物质的支持与帮助。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从两个方面做工作:其一是内蒙古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中应该开设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有条件的院校应该设此专业。 法学论文网www.law1954.com 这样既有旅游知识又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必将推动内蒙古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其二,应该对现在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现有的旅游管理人员、旅游企业人员及其他的旅游从业人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关键因素。应在各种场合加强从业人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培训,加深从业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类型、起源、历史、保护等多方面的了解。
5结语
内蒙古旅游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接待的国内外游客数量和旅游总收入水平都大幅增加。一方面,庞大的客源群体是成功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的保障;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的本质是一种精神文化活动,作为文化的核心内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旅游开发,可以深化旅游发展内涵,丰富旅游活动内容。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内蒙古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当中创造的宝贵财富,它是草原文明的集中体现。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适合进行旅游开发的遗产以适当的方式展现出来,既可以展示内蒙古的独特魅力,提升内蒙古旅游吸引的整体品位,又可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两者兼顾才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梅,吕君.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实践分析及总体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1):62-67.[2]刘丽梅,李岩松,吕君.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10):113-117.[3]刘丽梅,吕君.内蒙古红色旅游发展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1):185-189.[4]王雪.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论坛,2010,24(11):124-126.[5]艾琳,卢欣石.草原生态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1):189-175.[6]艾琳,卢欣石.草原旅游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初探[J].草业科学,2010,26(9):1-6.[7]Arizpe Lourade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diversity and coherence[J].Museum International-Oxford,2004,56(1):130-136.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