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我们看到,中国举办奥运是中国走向崛起的标志,而与中国崛起进程相伴随的必然是西方一些势力的恐惧。20世纪90年代以来纷纷出笼并愈演愈烈的多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就是这种恐惧心理的表征。中国在北京奥运会筹办的最后阶段遭遇到的种种不愉快的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恐慌的集中性爆发,这种爆发的更深层次的根源就是意识形态的分歧与“冷战思维”的顽固延续。面对种种恶劣行径,海内外中华儿女义愤填膺,人们举行各种抗议活动,维护北京奥运会火炬的正常传递秩序,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中国人民更加坚定了举办一届高水平奥运会的决心。 第二,协调好奥林匹克运动中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盛会,其本身所坚持的无疑是一个世界性的、国际性的立场,这一立场要求尽可能多的国家能够参与到奥林匹克运动中来,共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而当今各个国家所持的是比较突出的国家或民族立场,这与国际奥委会所倡导的国际立场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我们的观点是,国家立场与国际立场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如果没有国家立场,国际立场就失去了根基;如果没有国际立场,国家立场就会变得非常狭隘;过分强调爱国主义容易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需要以国际主义的博大胸怀加以平衡。中国文化具有浓厚的天下情怀,有着“协和万邦”、“治国平天下”的神圣理想,当今中国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致力于建立和谐世界。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在中国日益开放、日益融入世界的今天,北京奥运会提出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博大的世界胸怀,表达了中国民族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贡献的强烈愿望。 第三,深刻认识体力与国力的关系,以奥运筹办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奥林匹克运动主张“体育为大众”,以体育为手段促进人的身心均衡发展。中国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包括举办奥运会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增强人民体质。如果每个中国国民的体质都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自然就提升了。因此,不仅为了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更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都要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树立“体力就是国力”、“健身就是爱国”的观念。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追求的是中国国民的整体健康,而不是奥运会奖牌的数量。金牌固然可喜,但今天的中国已经不需要国际比赛的金牌来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了,我们的金牌已经够多了,现在需要淡化金牌情结,由精英体育走向大众体育,抓住举办北京奥运会的契机来扎扎实实地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以我们强健的身躯支撑起中华民族的崛起。 第四,树立形象意识,把中国人的文明形象展示给世界。在北京奥运会的筹办过程中,我们还要积极参与奥运文明行动,展示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文化形象。每个中国国民的形象,也是整个国家的形象。奥运会的筹办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中国的面貌会通过外国人的眼睛、镜头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传达给全世界,作为一个“爱面子”的民族,作为一个曾经被称为“礼仪之邦”的国度,形象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虽然我们不是仅仅为了奥运会才来提高自己的文明素质的,但是,公众积极参与“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把一个文质彬彬的礼仪形象展示在世人的面前,这无疑是我们参与奥运的重要形式,也是我们爱国精神的体现。 此外,在北京奥运会的筹办过程中,作为一个具有爱国热情的中国人,还要积极参与奥运会的志愿行动,为奥运会的顺利举办奉献我们的辛劳和智慧;要领会绿色奥运理念,关注中国当今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培养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让祖国的山川更加秀美,环境更加宜人;每一个人都要立足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这也是在为奥运服务,在为国家增光。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