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应该从运动员和教练员两方面抓起。一方面提高运动员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相关的各学科理论,促进运动员技战术的提高;另一方面要提高教练员的教研能力,采用最科学、最适宜的训练方法指导运动员,提高成材率,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 (五)提高体育后备人才的输送率 我国原有的以体校为基础三级训练网的培养体制存在许多弊端,人才选择范围窄、培养模式单一、投入资金大、优秀运动员输送率低、国家负担重等弊端逐渐表露出来。因此可以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网络化运动员培养体制,调动全社会来发展竞技体育,拓宽优秀运动员输送渠道,同时应对较差项目予以经济扶持,以国家投入为主,扩大其项目人口和训练人口,协调各项目均衡发展,转变独生子女家长对竞技体育的态度,从而扩大后备人才的数量。 (六)注重人才的多元化发展 学习与训练的矛盾一直在困扰着体育后备人才的来源和培养。由于业余训练是作为向专业培养的过渡阶段,在这中间,大多数青少年不可能成为优秀运动员,即使成为优秀运动员,在退役后也面临着走向社会再就业的问题。如果他们文化素质低就难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到受训人员将来多元化发展的特点。从而打消家长们对自己孩子以后出路的顾虑,鼓励更多的孩子参加业余体育训练。
【参考文献】 [1]徐开春,梁金娜.论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 [2]汪敏,李忠堂.独生子女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5). [3]项和平,许贵泉.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3).
【作者简介】王锋(1974-),山东安丘人,供职于山东省安丘市青云学府,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