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是对其庞大理论体系的系统概括和总结。在当今工具理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呼唤人们回归生活世界,重视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合理性,其思想对于深化高校德育工作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平等交往主体的新型德育模式。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高校德育 哈贝马斯是当代德国最负盛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自80年代以来提出的交往行动理论影响深远。哈贝马斯的这一理论以语言为媒介,以主体间的诚实对话为主要形式,旨在通过无任何强制性的诚实对话达成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协调,以实现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他的“交往行动理论”对深化高校德育工作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试图以其“交往行动”概念来说明人类社会进化问题,这是他创立该理论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他说:“交往行动的概念所涉及的,是个人之间具有(口头上或外部行动方面)的关系,至少是两个以上的具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的内部活动。行动者试图理解行动状况,以便自己的行动计划和行动得到意见一致的安排。解释这个中心概念,首先涉及取得能够意见一致的状况规定。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这种行动模式中,语言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地位。” (一)交往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相互关系” 在哈贝马斯看来,交往行动就是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其目的是达到主体之间的“理解”和“一致”。交往行动所涉及的至少是两个具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之间互动的“相互关系”,是主体与主体之间为达到相互理解而进行的交往,交往纯粹出于交往主体的自愿而非出于主体各自因某种利益需要的考虑而发生。在交往行动中,交往参与者自始至终都应视对方为主体并爱惜主体之间良好的“相互关系”。很明显在交往关系中,交往双方强调对各方主体地位的尊重是交往行动得以发生和深入进行的前提。 (二)交往主体是“未受干扰的主体” 哈贝马斯认为,由于人们一味追求“劳动”,即“工具行为”的合理化,只注重对“外在世界”的改造,因而忽视了对人们“内在世界”的改造,忽视了人的本真需要,以至交往者赖以生存的“生活世界”遭到破坏,致使主体之间进行的对话成了争辩,交往双方各自为自己的主张或行为进行辩解,随意对待作为行动基础的规范,规范仿佛是产生于进行辩解的需要。哈贝马斯认为,要使交往行动合理化,当务之急就是要重新拯救和建立理想的“生活世界”,也就是要寻求一种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既享有自由和自主权,又有一种归属感,并且在自由和归属之间形成一种真正的非对抗的关系。这种非对抗的关系只能是“相互关系”,只有在“相互关系”中交往的主体才是真正在进行交往行动的主体,才是以“生活世界”为背景的“未受干扰的主体”。 (三)交往行动的媒介:语言 哈贝马斯指出:“交往行动概念,首先把语言作为参与者与世界发生关系,相互提出可以接受和驳斥的运用要求的理解过程中的一种媒体。”他认为语言是一种交往媒体,是为“理解”服务的,而行动者通过相互理解使自己的行动得到合作,以实现一定的目的。他把凭借语言来进行的交往形式当作一种理想的交往模式。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就是一种对语言的使用行动,即“言谈行动”。他认为人在本质上首先是语言符号交往活动的主体,作为交往背景知识的“生活世界”就是通过语言组织起来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能在由语言表达的文化同一性意义上实现自我认同。“生活世界”就是用交谈组织起来的世界,“生活世界”的知识包含在语言之中。 (四)交往行动的核心要素:“理解” “理解”的实质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交往行动的关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实际上就是一种“言谈活动”,这种行动是以达到“理解”为目的的。他甚至把达到“理解”为目的的行为看作是最根本的行为,其他形式的社会行为“统统是以达到理解为目标的行为的衍生物”。他认为“理解”这个术语的最低限度的意义是至少两个具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一致地理解一种语言表达。他不仅认为“理解”是言语行为的目的,而且认为言语行为本身就是一个理解过程。哈贝马斯所说的“理解”主要不是一种认识活动,而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理解”就是交往者为达到“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达成共识、取得一致”的相互作用过程。 综上所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中的交往主体是在进行语言对话或交谈的主体,交往主体凭借共同的背景知识和语言媒介,遵循共同的语言交往规则,在理想的言谈情境中达到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合,相互依存进行交往行动,以此增进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了解,从而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进步。交往行动实际上就是交往主体之间为取得一致、达成共识、彼此默契的相互理解过程。 二、哈贝马斯上述观点给当代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有益启示 (一)高校德育工作要在交往中展开 交往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交往存在于人的一切社会活动之中。教育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中展开的,教育是主体与主体之间以共同的课题为中介所构成的交往活动。高校德育过程就是通过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下转第95页)(上接第82页)生多极主体之间的“主体间性”的交往活动,以实现学生社会化的过程。 (二)高校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实施双向平等交往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特别注重“主体间”对话与话语的分析,它倡导的交往行为合理化强调主体之间平等自然的对话。用相互主体性统摄德育过程,首先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其次,强调双方同时作为道德教育和发展的主题,是能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教育者只能是对话者、指导者、协助者、领航者、而不是权威者、统治者在德育过程中,只有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必须通过双向平等的交往和对话,才可以实现与社会的需要合拍,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合拍。 (三)高校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重视直接交往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完全可以在没有任何直接交往的情况下实现知识的传授过程。但是,德育过程中,我们除了不断利用现代化的间接交往手段以开阔受教育者的视野,扩大其交往面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主体间的直接交往。如果没有直接交往,没有言传身教,难以使人们得到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升华,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主体间直接的平等自然的交流在德育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德育的效果最终必须由主体间在现实交往中才能真正实现。应该说,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提出,已为我们的当代德育工作构建了一种全新的交往德育模式。 总之,哈贝马斯所理解和推崇的交往行动对当今世界是具有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对于我们提出的共建和谐校园也不乏现实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德华.交往理论视阔中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变革[J].大理学院学报,2002,(1). [2]奂平清.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及其在我国的现实意义[J].甘肃社会科学,2002,(3). [3]殷朝晖.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对我国德育建设的现实意义[J].现代大学教育,2003,(5). [4]哈贝马斯,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董娜(1973-),女,河南洛阳人,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团委书记,高等教育学硕士。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