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能力”进行发展,进而形成自身独特的“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6.“工程环境”测试法。走出教室到企业去,在岗位中学习,在工程环境中测试已成为必然,让学生早接触社会,早了解和熟悉他们将从事的工作,可以让学生从心理和技能上产生接纳和适应。企业还能为学生提供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学生职业能力考核完全可以在企业里进行,可由学校教师及实习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重点测试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是否形成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比如,学习网络技术时,让学生到网络公司去打“义工”,参与现场布线、组网、调试网络等;学习Photoshop时,到摄影楼去,学习婚纱照的处理、颜色的搭配、色相饱和度的调整、色阶的应用等;学习计算机硬件系统时,让学生先到网上查阅各种硬件的网上价格,给自己开一台电脑的配置清单,与电脑经销商开的配置清单进行对比等等。这样既达到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又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以后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以上考核方法,可根据学校、班级实际情况有侧重的选择、组合。(三)考核形式的改革1.一课一测,扎实基本功。不管是专业理论课还是上机操作课,学生都以每节课的“岗位能力采分点”为依据进行自我测试,以书面作业、上机操作(上机操作测试可由学习互助小组完成,教师抽查)等形式,将知识、技能分散到平时的每一节课,逐一加以落实,一课一测,一课至少一得,扎实学生的专业基本功。2.以实战操练代替考试。每个模块的总结性测试,可让学生用命题设计、作品制作、维护维修等实战操练代替考试,以评委综合打分代替考试成绩,以向家长做汇报表演代替成绩单。3.通过技能竞赛,展示学生素质。通过定期地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组拆装、图形设计、网页制作、程序设计等技能比赛、技能表演,展示学生素质,用行动代替语言推销自己。4.“兵”帮“兵”的方式进行考核。计算机教研组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资源优势,在全校范围内培养一大批专业骨干学生,比如机房的维护维修、校园网的管理等等。大胆启用“兵”帮“兵”的方式,让他们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扶,再分别从教师、学生层面对他们进行考核,合格并有责任心者留用。让有计算机专长的学生充分发挥其优势。5.多证书考核。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劳动部对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认证,是求职就业的“敲门砖”,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之一。职业资格证书的各模块又分为初、中、高级等多个层次,考试方案甚至考试题目都预先告诉学生,目标性很强,非常适合中职学生考核。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争取取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达到以考促学、“发展学生能力本位”的目的。 四、课程考核改革初见成效我校计算机教研组将05届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三个班进行实验,按学生兴趣,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将学生分为:办公软件操作员、数据库操作员、图形图像处理师、网络技术员、计算机组拆装等五个专业组,可以选修第二、第三专业。经过两年的试行,课程考核的改革初见成效:学生就业时不但有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证书,还有多个标志自己专业水平的职业资格证书,更有属于自己的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岗位能力,还有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进步。本届学生就业率100%,专业对口就业率达52.1%,创我校历史高峰。这说明改革是成功的,具有推广的价值。这套改革方案,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专业的主攻方向,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探索更加主动;“岗位能力采分点”,使学生清楚自己离专业水准的差距;“因人施考”,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发挥学生的特长,突出以人为本;“小组合作”,使学生主人翁意识、团队协作、创新精神更强;“层层递进”,在教师的帮扶下,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向前走,走向完美的人生;“工程环境”,与实际工作贴得更近,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动手操作能力、职业能力更强,学习更加努力、更有成效。结束语:考核只是计算机专业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要想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还必须相互配合。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