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靠谁奉献?”以此统揽全文,可谓一针见血指出弊端,立意正确,而且深刻,体现了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 1999年的高考作文只有一篇,是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考查,内容范围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只要符合这一要求即可,考生可以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无论是写作的题材,还是形式手法,都是不拘一格。从阅卷中可以看出,那些思维活跃,涉猎广泛,富有创造力的考生都能撰写出较高水平的作文。当然,那些文学素养较好的学生,更有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施展才能的天地。那些思维模式僵化、知识面窄,只会死记硬背的考生,面对如此广大的天地会感到束手无策。 2000年高考作文提供的阅读材料是,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一道题,让考生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是考查考生用辩证的方法多角度看问题的话题作文。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自然不仅是一个,有许多个。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问题的理解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答案也都不一样。 2004年提供了《韩非子》中的一篇寓言,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作文。考生对主观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客观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因果关系的理解,可进行生活常理的思辨过程和认知结果多角度的思维。 2006年的“人与路”、“生有所息/生无所息”、“走与停”。2008年,北京卷的“沙子、石头和水”,福建卷的“果汁、咖啡和矿泉水”,山东卷的《春来草自青》都充满了思辨能力的考查。 高考作文体现语文科特性的考查——想象和联想 语文有它的通用性、工具性,语文也有它自己的不可忽视的文学性。想象和联想是其中重要一个方面。想象在其本质上讲是对于世界的形象化思维,是人们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与联想常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中学生阅读和写作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高考作文命题明显突出了这一特点。 1990年的小作文,让考生依据提供的材料加以想象,对两个小姑娘进行肖像描写,这就测试了考生的想象能力,要找出这对孪生姐妹的同中之异,这些细微的差异,必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驾驭。 1991年的小作文,直接命题为“想象作文”,以黑板上的圆为依据,想象成为一物体加以描写,描绘出一个想象合理、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镜头或场景,这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 1995年的小作文,则更加典型地反映出高考作文命题对形象思维的重视。寓言诗《鸟的评说》,运用了形象化的语言,塑造了鸟的艺术形象,运用想象与联想的方式将诗人要表达的抽象的理念,具体而生动地表现出来,离开了形象思维,是难以感知其艺术风格的;要想将对话时的神态、心理、动作和口气描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没有形象思维更是做不到的。 至于1999年的作文,题目本身就要求考生大胆地去想象,试想:记忆移植这一高科技如果在将来的某一天能够实现的话,那么未来将会是什么样子呢?这就全凭考生丰富的想象力了,没有丰富的想象力的深层,就不能折射出考生较高的素养,因为,生活经验和思维发展水平在质上制约着想象的丰富程度。 高考作文趋势反映了对考生思想上松绑 高考作文是应试作文,要体现规范交际,为了维护考试的公平和公正,也为了统一评分标准,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高考作文采用统一命题作文。高考作文命题是从五个层次去提出要求和进行框限的,分别是作文的字数、时间和分数;作文的文体;作文的内容;作文的立意和针对性要求。 高考作文这五个层次的要求,编成试题的话,通常就组合为“标题”“材料”和“注意”(或“要求”)三个构成部分。当然,不是每年每道作文试题都具备这三个部分的。如果只有“标题”和“注意”的话,就叫标题作文;如果只有“材料”和“注意”的话,就叫材料作文;如果三个部分都齐全的话,就叫做标料作文。话题作文是要求考生围绕话题的范围写作文,1999年一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题作文,给考生适度地松绑。从此,高考作文有了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三自”方针还考生写作的本质,考生作文的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从阅卷中不难发现,1999年以后的作文试卷呈现出千姿百态、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从表达手法上看,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夹叙夹议等;从文体上看,有议论文、有记叙文、有散文、有随笔、有科幻小说、有童话、有科学小品文,甚至有书信体、会议记录等样式,可谓不胜枚举。考生们可以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根据个人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兴趣爱好,从自我出发,充分地表现自我,尽情地抒发自我情愫,叙述自我经历,描绘自我心态,倾吐自我心声。总之,所写范围几乎包容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尤其是写人、叙事、抒情的文章,更是倾注了考生个人的心血,蕴含鲜明的感情色彩,通过写作者心灵的窗口,折射出了独具个性的与众不同的独特的风景线,从中可以感受到其心灵跳动的脉搏,这绝不同于那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式的虚假的自我表白
[align='center'] [/align]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