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杨安华 (吉首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摘 要:从自然科学等视角论证在湘西发展畜牧业对推动该地区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与事无补,湘西各民族特殊的伦理观才是制约该地区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只有破解这一瓶颈,畜牧业才可望在湘西发展起来;而破解这一瓶颈的关键,在于从伦理的视角入手,采取伦理诱导重构的方式,即有针对性地激活当地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伦理观,达到复活该地区各民族发展畜牧业、宰杀牛羊的传统伦理观,从而真正走出当代湘西发展畜牧业经济难题的困境,在湘西大力发展畜牧业。 关键词:湘西;畜牧业经济;瓶颈;伦理诱导重构 一、特殊的伦理观是制约湘西发展畜牧业经济的根源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文简称湘西州或湘西)地处武陵山区,山多地少,山区土层薄,容易发生季节性干旱,不利于大力发展集约型农业;另一方面,湘西草料资源丰富,草种多样,纤维化速度慢,适宜于大力发展以牛、羊等为主的畜牧业。在湘西大力发展畜牧业有着多方面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生态维护,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而且有利于该地区自然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发展特色经济,促进湘西经济的真正可持续发展,为改变长期以来湘西经济落后面貌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有利于湖南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长期以来湖南肉类与奶制品供应结构不合理、牛肉市场供应严重不足的状况。 在湘西发展以牛、羊为主的畜牧业对湘西经济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整个湖南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不仅在学界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也得到了湘西各级政府的认可,(如国家农业部先后援助湘西州建立了永顺、保靖、花垣三县畜牧技术服务中心、州种畜场、州牧工商公司等,省、州等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发展畜牧业经济的支持力度)并设想和试验了多种方法,试图推动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却一直收效甚微。目前,湘西畜牧业生产仍处于传统生产阶段,以饲养生猪和粗放型的牧羊业为主,而商品性的牛、羊、兔等畜牧业发展缓慢。多年来,在湘西发展畜牧业举步维艰。为此,学者们和政府官员困惑不解。有人从饮食习惯方面做了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以土家族、苗族为主要居民的湘西人民不好吃牛肉和羊肉,因而制约了该地区畜牧业的发展;不少政府官员则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湘西少数民族观念太落后,易于满足现状而不愿意大力发展畜牧业。这些观点看似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过是不了解湘西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其所决定的该地区土家族与苗族文化与伦理观所得出的不科学结论。 事实上,自古以来,以苗族和土家族为主要居民的湘西各民族一直从事以畜牧业为主、农牧兼营的耕作方式,而只是在近一个多世纪来汉族大量迁入并在此强行推行汉族地区精耕细作式的耕作方式后才逐渐改变原有的农牧兼营方式,从而逐步改变了湘西各民族对牛等牲畜可以宰杀的伦理观。学者们对近代以来湘西在产业上一直是发展类似于汉族地区的农业,畜牧业没能得到规模性的发展而深感不解。其实,只要对湘西土家族和苗族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就不难发现其中症结所在。笔者认为,在湘西发展畜牧业之所以举步维艰,是受湘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及该地区土家族与苗族特有的伦理观制约的。一方面,在地理位置上,湘西处于中原与我国主要少数民族聚居地——西部的交界地带,同其他地区同类民族相比,湘西土家族与苗族等少数民族受汉族农耕文化影响更深,认为畜牧业非“正业”,对牛充满了敬意与感恩因而不忍心宰杀,甚至认为宰牛是一种罪过,于是乎,尽管湖南牛肉市场需求量大,而且一直供不应求,他们却仍然不愿意将养牛作为一种产业,而只是用于耕地的工具;而从整体而言,湖南人并不很爱吃羊肉,即羊的需求量并不太大,而且价格不稳定,所以羊的养殖在湘西也难以得到大规模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该地区各少数民族深受佛教影响,忌讳杀生。这两方面共同促成了长期以来在湘西难以发展畜牧业的真正原因,这一特殊伦理观(这实际上是原有伦理观在流变中的丧失或中断)成为制约湘西畜牧业经济发展的瓶颈。要解开这一瓶颈,也必须从伦理的角度入手。这一问题,一直为相关学者和政府官员所忽略。 正因为如此,笔者在深入了解湘西土家族与苗族文化及其同汉族的关系基础上,试图从伦理的视角破解长期困扰湘西畜牧业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以伦理诱导重构破解湘西发展畜牧业经济的瓶颈 1、伦理诱导重构与湘西发展畜牧业经济瓶颈的破解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民族伦理的角度来解析湘西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是破解长期以来制约该地区畜牧业经济发展瓶颈的钥匙。因此,从伦理的视角入手求解制约湘西畜牧业发展的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理论上,不仅突破了长期以来该领域局限于自然科学和经济学研究的限制,从伦理学的视角进行审视,而且是将伦理学的研究结论应用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尝试,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价值。而在实践上,不仅可以从源头上找到制约湘西畜牧业经济发展深层原因,而且可以找到在湘西发展以牛、羊等为主的畜牧业的根本出路,从而充分利用湘西山地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不仅为长期以来的湖南产业结构调整难题提供新的解决视角,而且对湘西山地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事实证明,从自然科学等视角证明在湘西发展畜牧业对推动该地区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与事无补。湘西各民族特殊的伦理观才是制约该地区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因为伦理观念往往决定行为,它如同一个紧套在湘西各族人民心灵深处的死结,必须彻底解开,畜牧业才可望在湘西发展起来;而破解这一瓶颈的关键,在于从伦理的视角入手,采取伦理诱导重构的方式,即有针对性地激活当地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伦理观,达到复活该地区各民族发展畜牧业、宰杀牛羊的传统伦理观,从而真正走出当代湘西发展畜牧业难题的困境,在湘西大力发展畜牧业。 2、伦理诱导重构的方法与步骤 要改变现有的伦理观,重构已经丧失或中断的传统伦理观,并非易事,除了改变观念外,还必须采用一定的激励机制,诱导他们改变现有的伦理观而逐步复活发展畜牧业、宰杀牛羊的传统伦理观,故本文使用伦理诱导重构,而不仅仅是伦理重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首先,通过大力宣传畜牧业是古代湘西各民族的主要生产方式,牛羊是他们祖先的重要食物来源,以解开湘西人民不愿意宰杀牛的“结”。具体应分两步:第一步是对村干部及寨老进行这一宣传教育,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各民族的一些民间故事和节日如苗族大量宰杀牛用以祭祖的“牯脏节”等来进行;第二步是由村干部在本村对村民进行同样的宣传教育。这样,就可以通过让湘西各民族对他们祖先的生活方式的追忆,达到接受其传统伦理观的目的,即在观念上建立这样的认识:“牛羊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祖先的重要食物,宰杀它们不是罪过。”但是,至此还并不意味着就能激活和复原传统的伦理观,要达到这一步,还必须进行必要的诱导,即采取物资激励的方法。 其次,通过宣传发展畜牧业能为他们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达到实现伦理重构。在这一过程中,可用其他地区的一些发展养殖业致富的典型来增强吸引力和可信度。 再次,通过宣传政府支持、鼓励发展畜牧业的各种政策进一步强化湘西各民族发展以牛羊为主的畜牧业的信念。 通过以上方法,不仅可以达到激活湘西各民族传统伦理观的目的,从而彻底破解制约湘西发展畜牧业经济的瓶颈,而且可以起到一种持续的激励作用,使湘西各族人民看到发展畜牧业经济的种种好处,从而走发展畜牧业致富之路。这样,在湘西大力推广与发展畜牧业就有望成功,湘西特色经济之路也有望形成,湘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望真正实现,湖南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