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医学论文牧医论文
   48小时母仔分离对自由哺育或控制哺育母兔性能的影响      ★★★ 【字体: 】  
48小时母仔分离对自由哺育或控制哺育母兔性能的影响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10:01:22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朱秀柏 赵辉玲 李立冰 陈胜 张东红 袁昌凤
(安徽省农科院畜牧所,合肥230031)

摘要 本试验估测了48小时母仔分离(Doe-Litter Separation,DLS)对不同哺育方式(自由或控制)的母兔进行同期发情的效果。结果表明:控制哺育相对于自由哺育来说,可提高哺育母兔繁殖率(68.62%和46.00%,p<0.01),同时可降低1-9日龄期间仔兔死亡率(8.00% 和10.74%,p<0.05),但却提高了母兔淘汰率(67.92%和56.41%,p<0.05)和乳房炎的发病率(15.09% 和11.11%,p<0.05)。当母仔分离的方法使用在自由哺育的方式中时,其母兔的发情率和繁殖率均能得到极显著的改善(74.18%和53.72% p<0.01和69.23% 46.00% p<0.01),然而当母仔分离的方法使用在控制哺育的方式中时,其母兔的发情率和繁殖率的改善不及自由哺乳中的应用效果(73.35% 和58.47%,p<0.05 ;77.77% 和 68.62% ,p<0.05)。48小时母仔分离对自由或控制两种哺乳方式来说,均能显著降低哺乳期间仔兔的死亡率(18.69%和22.35%,p<0.05;15.47%和19.52%,p<0.05),尤其是9-42日龄期间仔兔的死亡率(8.15%和14.29%,p<0.01;8.57%和11.98%,p<0.01)。哺乳方式和母仔分离对哺乳母兔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断奶个体重和断奶前日增重均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 母仔分离 自由哺乳 控制哺乳

      随着规模化养兔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皮肉兔“整齐生产”的需要,家兔同期发情与人工授精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显得愈来愈重要。多年来,外源性激素的应用已成为家兔繁殖管理中的主要方法。但由于外源性激素的应用存在许多弊端,如连续几次使用后母兔将产生免疫而不敏感,或影响兔体健康,尤其是肉中残留及兔肉安全问题(龙继蓉,1999)。另外,长时间、超剂量使用某一种激素,会使母兔子宫壁增厚,内分泌扰乱,无法排卵,造成繁殖障碍(黄良虎,1997)。因此,激素的使用在家兔生产中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寻求一种简单易行,且能显著提高母兔繁殖率、生产力的激素处理替代法,有不少人相继提出了所谓的“生物刺激法(不需要激素)”应用于家兔繁殖生产。LEFVER 和 MORET 1978年提出了初产发情母兔增加光照、改变笼位的重要性。国际家兔繁殖性状研究组(International Rabbit Reproduction Group, IRRG)提出了暂时的母仔分离可应用于同期发情。有关母仔分离方法的应用,以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母仔分离宜在分娩后的11天,人工授精前进行,而且母仔分离时间的长短能影响其应用效果。24小时的母仔分离不能显著提高繁殖率(10.5% ,Alarino,1998)。另外,母仔分离方法的应用效果与哺乳方式关系密切。为了进一步验证母仔分离技术的应用效果,本试验就48小时母仔分离对不同方式哺乳母兔的繁殖性能及仔兔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为该项生物技术的普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试验于2000年9月至2001年5月在安徽省农科院畜牧所种兔场进行。在皖系粗毛兔选育兔群中选择70只母兔,根据其生理状况(是否哺乳)和第一次人工授精后的产仔哺乳性能,均分为A、B、C、D四个试验组。试验期间,被淘汰的母兔立即由青年母兔进行替换。另选择8只健康的皖系粗毛兔公兔用于人工授精。所有的试验动物均饲养在三层重叠式兔笼内,自然采光,并配有专用产仔箱,自动饮水器供给饮水,喂以自配的全价颗粒饲料,并由专人负责饲养管理。

    1.2 繁殖频率和处理(分组)方法
      42天的繁殖周期,以21天的间隔时间分2批进行人工授精,未受孕的母兔21天以后重新进行人工授精。人工授精后,立即注射宁波市激素制品厂生产的促排卵3号LHRH-A(3)5-10ug,以促进排卵。试验兔采用以下处理(分组)方法:

      A组:自由哺乳,并采用母仔分离。即分娩后母仔饲养在一起(产箱放在母兔笼内),仅在分娩后第9天上午10:00至第11天上午10:00,将产箱移开,仔兔离开母兔48小时,然后进行人工授精,以后同样自由哺乳。
      B组:自由哺乳,但不采用母仔分离,分娩后第11天进行人工授精。
      C组:控制哺乳,并采用母仔分离。即分娩后母仔分开饲养,母兔每天哺乳仔兔15 分钟,但分娩后第9天10:00至第11天10:00期间,母兔保持48小时分离,然后进行人工授精,以后同样控制哺乳。
      D组:控制哺乳,但不采用母仔分离,分娩后第11天进行人工授精。

    1.3 测定方法
      发情率=(发情母兔数/母兔数)×100%
      繁殖率=(哺乳母兔数/人工授精母兔数)×100%

      母兔分娩后,立即记录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称量初生窝重。再将1-2天内产下的仔兔进行均衡调整,并记录调整后的窝仔数和窝重。同时,对哺乳第9天(母仔分离的当天)、断奶当天(42日龄)的窝仔数和窝重进行测定记录,并计算出1-9、9-42日龄期间仔兔日增重。另外,对整个哺乳期间的仔兔死亡情况进行记录。   

    1.4 统计分析
      只考虑哺乳母兔的相关数据,那些发病或者连续3次人工授精都未成功的母兔不予进入统计分析。所有测得的结果运用SAS软件进行处理。变异分析包括处理效应(2个水平:48小时母仔分离、不采用48小时母仔分离)、哺乳效应(2个水平:自由哺乳、控制哺乳)和胎次效应(2个水平:头胎、2胎以上)。

    2.结果和分析
    2.1 哺乳母兔的繁殖性能(见表1)
                           表1 哺乳方式和母仔分离对哺乳母兔繁殖性能的影响

哺乳方式自由哺乳控制哺乳
分组(处理)A(DLS)BC(DLS)D
人工授精总次数(n)65505451
发情率(%)74.18±7.4353.72±7.1773.35±7.5858.47±7.36
繁殖率(%)69.23±7.3846.00±7.2277.77±7.4568.62±7.57
窝产仔数(只)7.32±0.537.19±0.656.93±0.487.66±0.58
窝产活仔数(只)7.11±0.636.85±0.726.71±0.547.31±0.62
      哺乳方式对发情率的影响不明显,但对繁殖率的影响较大,由表1数据可知,采用控制哺乳时,繁殖率较高,尤其是不采用母仔分离时,控制哺乳相对于自由哺乳来说,繁殖率可提高49.17%(68.62%和46.00%, p<0.01)。另外,母仔分离可方法在两种哺乳方式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母仔分离可明显提高哺乳母兔发情率和繁殖率,尤其当母仔分离应用于自由哺乳时,效果更加明显。当采用自由哺乳时,母仔分离方法的应用可提高发情率38.09%(74.18%和53.72%, p<0.01),提高繁殖率50.50%(69.23%和46.00%, p<0.01);当采用控制哺乳时,母仔分离方法的使用可提高发情率25.45%(73.35%和58.47%, p<0.05),提高繁殖率13.33%(77.77%和68.62%, p<0.05)。但哺乳方式和母仔分离对哺乳母兔窝产仔数和窝产活仔数均无明显影响,即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在A、B、C、D四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表2 哺乳方式和母仔分离对仔兔性能的影响
哺乳方式日龄自由哺乳控制哺乳
分组(处理) A(DLS)BC(DLS)D
窝数(n) 45234235
窝仔数(n)16.51±0.126.54±0.106.46±0.116.56±0.12
95.74±0.175.92±0.155.98±0.186.00±0.20
425.28±0.225.08±0.185.39±0.205.28±0.21
死亡率(%)1-911.489.417.558.57
9-428.1514.298.5711.98
1-4218.6922.3515.4719.52
个体重(克)154.74±1.3155.08±1.2857.29±1.3553.21±1.29
9144.84±4.37149.52±4.25148.24±4.74140.51±4.13
42821.15±22.14846.09±25.39804.61±20.87818.71±21.94
日增重
(克/日)
1-911.61±0.4311.48±0.3911.14±0.3710.81±0.36
9-4220.41±0.5421.49±0.6119.89±0.5120.40±0.57
      从均衡分配哺乳仔兔数到42日龄仔兔断奶整个哺乳期间,1日龄、9日龄和42日龄窝仔数、平均个体重以及1-9日龄、9-42日龄期间的日增重均不受哺乳方式、母仔分离的影响,即这些指标在A、B、C、D四组之暗均无显著性差异。

      哺乳方式对1-9日龄期间仔兔的死亡率影响明显,但对9-42日龄期间仔兔的死亡率影响不明显。自由哺乳

[1] [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氯霉素在动物体内残留问题的研究进展

  • 下一篇文章:笼养新母鸡开产后瘫痪的原因及其防制对策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48小时母仔分离对自由哺育或控制哺育母兔性能的影响”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48小时母仔分离对自由哺育或控制哺育母兔性能的影响”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低聚木糖与产酶益生素合用对生长猪...
  • ››鲤鱼(CYPRINUS CARPIO)肠道不同部...
  • ››芽菜风味狗肉香肠的研制
  • ››对东北地区畜牧业发展战略问题的探...
  • ››浅谈畜牧养殖小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对兽药地方标准清理工作
  • ››中草药黄芪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 ››免疫组化在动物疫病检测中的应用
  • ››论新时期我国渔业船舶安全管理工作...
  • ››苜蓿高产栽培管理与加工调制
  • ››48小时母仔分离对自由哺育或控制哺...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