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医学论文临床医学
   ARB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的疗效研究 孙尚萍      ★★★ 【字体: 】  
ARB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的疗效研究 孙尚萍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7-01 14:11:21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 要】目的:探讨ARB药物(缬沙坦胶囊)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照常规的纠正心功能不全及对症处理治疗,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缬沙坦胶囊80mg~160mg的区别。结果:两组在治疗效果上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应用ARB药物治疗前后2周、8周的心功能变化情况统计学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RB药物具有改善心肌收缩功能,减轻心力衰竭症状,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和存活率等的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ARB药物;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状态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心脏疾病终末阶段的一种疾病。由于该病不能彻底治愈,且治疗困难,无法降低病死率,对患者的生命、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然而近年来随着ACE抑制剂和ARB在临床中的应用,使该病的治疗效果大大改善[1]。为进一步探讨ARB药物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药物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旨在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研究对象为2007年12月至2009年10月因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来我院进行就诊的患者80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68.2±5.3岁。病程1~16年,平均病程12.4±2.6年。所有患者中包括高血压性心脏病29例,缺血性心脏病27例,围产期心肌病l7例,扩张型心肌病l6例,病毒性心肌炎15例。所有患者均通过临床特征,心电图、X线检查以及心脏超声检查确诊为心力衰竭。按NYHA心功能标准分级,Ⅱ级0例,Ⅲ级50例,Ⅳ级30例;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左室(全心)扩大,EF值24%~45%,FS值15%~25%。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因、心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ARB类药物缬沙坦胶囊进行治疗,初始剂量确定为80mg,口服,1次/天,以后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整剂量到160mg,剂量为每日一次,5-8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患者只给予常规纠正心功能不全及对症处理,伴有高血压的者应用ACEI及ARB以外的其他降压药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1.3 疗效评定和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评价,其疗效确定标准为:显效,即治疗后心功能恢复或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定义为心功能改善1级但未达到2级者;无效,为药前后心功能分级无变化甚至出现死亡[3]。同时观察应用ARB药物前、治疗后2周、8周等不同时间点的心率、血压、心功能状态等指标的变化状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定性资料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40例对照组患者共治愈31例,死亡9例,治愈率为77.5%。

    观察组所有40例患者治愈37例,未治愈3例,治愈率为96.1%,对照组40例共治愈31例,未治愈9例,治愈率为77.5%。X2检验得,两组患者治愈率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ARB药物治疗前后2周、8周的心功能情况应用ARB药物治疗两周后有效率为43.8%,治疗后8周的有效率达到62.5%,两者间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损害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的总称[2]。该病的实质为能量不足造成基因表达异常而引起的一种超负荷心肌病。目前药物治疗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治疗方式。2006年美国心力衰竭学会制订的心力衰竭实用指南指出,在ACEI应用的基础上应用ARB药物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3]。缬沙坦作为一种高选择性的AT1受体拮抗剂,其通过阻断RAS系统和其他旁路途径生成的AngⅡ与AT1受体结合,在受体水平直接阻断导致心力衰竭的途径;此外,其还具有增加血管紧张素Ⅱ与AT2的结合,刺激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的增加,从而最终起到扩张血管效应[4]。并且权威实验证实缬沙坦为基础的治疗组降低新发心力衰竭或心力衰竭加重住院率46%。Val-HeFT实验也证实,缬沙坦能够有效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和病残率l3.3%,降低心力衰竭住院率27.5%。长期应用该药能够有效阻止心室肥厚与心肌的纤维化现象的发生,也能够使已出现的纤维组织和肌层内冠状动脉壁增厚现象发生逆转,从而提高患者的身体状况。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纠正心力衰竭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6个月后,其心功能改善,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研究结论与相关研究结果相符[6]。综上所述,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AngⅡAT1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提高心衰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子彬,Tsung A.Cheng,张玉传.充血性心力衰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4-5.[2]陈燕,郭迎新.缬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0):27-28.[3]戴闺柱.2005年美国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浅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12):1065-1066.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佐治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纪周芹

  • 下一篇文章:罗布麻不同药用部位有效成分的含量考察 傅正良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ARB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的疗效研究 孙尚萍”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ARB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的疗效研究 孙尚萍”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先天性尿道下裂治疗现状
  • ››对腋臭治疗的临床研究
  • ››两药加营养支持治疗慢性肺心病并心...
  • ››蓝芩口服液治疗放射性咽喉炎的疗效...
  • ››探讨健康教育对抑郁症患者的效果
  • ››○先天性肾发育不良与分子生物学的...
  • ››脑电图在老年人癫痫发作中的应用及...
  • ››运城市艾滋病防治宣传的思考
  • ››创伤救治中容易但不容忽略的若干问...
  • ››如何看待临床应急用血行为
  • ››ARB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的疗效研...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