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医学论文心理学
   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调查与社会心理学分析      ★★★ 【字体: 】  
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调查与社会心理学分析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7-01 13:57:20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要】本文对当代大学生消费从众、学习从众、入党从众等五种从众行为进行了调查,在调查基础上从传统文化中的群体归属意识、特殊的社会大环境、大学生特殊的群体生活、大学生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四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从众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原因。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行为;社会心理

Abstract:
This article surveyed a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pending herd,learning herd,herd of five party external manifestations,then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guoup from the sense of belonging,a special social environment,young people special group life,the psychologicaldevelopment of young people special stage four students described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herd behavior reasons.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herd behavior;social psychology

1.从众的概念从众心理,俗话说就是“随大流”。我国学者宋官东根据从众客体的性质,从“狭义从众”和“广义从众”两个角度做了论述。

    他认为狭义从众即“个体因多数人的影响而产生的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和态度”;广义从众则是“主体因客体的影响而产生的与客体一致的行为和态度”。从众主体即是从众个体;而从众客体则是可能引起从众之行为的各种外在的或内在的因素,它们可以是个体、群体、组织及代表个体群体组织意愿的政策、法律、规章、条例、规则等,也可以是个体本身的经验或本能等[1]。

    2.大学生从众的调查结果

2.1从众行为的总体状况本文使用的自编量表,量表内容包括大学生五种主要从众行为的比例和表现形式。这五种主要从众行为包括:消费从众、学习从众、恋爱与性观念从众、择业从众、入党从众。从分布的总体情况看,大学生消费从众和恋爱从众的比率最高,分别占83.65%和63.89%;其次是学习从众,占54.21%。最后是择业和入党从众,分别占43.98%和39.25%。

    2.2各种从众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消费从众的主要表现形式的发生比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使用手机(其中包括购买性能教好的机型、手机上网、使用飞信等)、生日聚会、KLOK、节日送礼、穿名牌。学习从众的主要表现发生比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考研、报考六级、上自习、参加考研辅导班。恋爱与性观念从众依次为:尝试约会、认同未婚同居、使用避孕套。择业从众依次为:选择考研、网上求高薪职业、自由职业。入党从众依次为:递交入党志愿书、争取上青校。

    3.对从众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

3.1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从众的影响从众现象存在着重要的文化差异,德·邦德和彼德·史密斯用有关方法在17个国家作了133次试验,结果发现在集体主义社会如挪威、日本、中国比在个人主义的社会如美国和法国人们更容易从众。黑格尔曾经说过,“在中国,那个普遍的意志直接命令个人做些什么,个人则敬谨服从,因而失掉反省和自我[2]。”数千年儒家传统文化的积淀,使中国人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有着很强的团体意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自然现象、社会行为都有过分、不及、适度三种状态,只有那些符合常理为大多数人接受的行为规范才是适宜的。从某种程度上讲,社会舆论和公众评价对中国人的性格的形成起了定向的作用[3]。我国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必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入乡随俗”、“遇事随和”、“不要标新立异”、“出头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等观念潜移默化地使他们形成以群体为先的道德观念[4]。一项中国青年价值观的本土化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青年的价值选择总是与他人、特定的情境紧密相连,其‘个人’或‘自我’的概念总是与团体或他人相互依赖[5]。”3.2特殊的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从众的影响我国正处在一个深刻的经济、文化和道德转型的现实进程之中,加上全球化浪潮的涌动,各种文化流派呈现,多元的价值文化冲击着传统伦理道德的支点,复杂的社会现实侵蚀着价值体系的底线。各种传统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正处于解构和重构之中,新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尚在明确化的过程中,出现许多新问题,是父母和家庭所解决和应付不了的。此时,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观念,特别是自己群体中流行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就成为大学生模仿的标准。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从历史的角度对人类文化适应“社会化”进行考察,认为在日新月异的后工业化社会信息化社会,青年人由于生理、心理的原因,能够迅速吸收和体会新的历史变革的真正意义,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成为未来生活的象征。成年人反过来要向青年人学习他们未曾有过的经验[6]。

    3.3大学生特殊的群体生活对从众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希曼等提出参照团体的概念。他认为“由于每一个体都可以从属于若干个不同的团体,这些团体会在个体的心目中形成一个特殊的次序表。排在首位的团体就是该个体所要尽力使自己的言行与其规范相一致的团体,是个体行为处事的一种内在的中心和参照标准。他会用这种团体的规范来对照自己的言行,并纠正自己的言行[7]。”大学生阶段属于求学期,基本上生活在学校这一群体中。这一群体属于同辈群体,在个体的社会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显著特点是共性强。班杜拉在研究人的社会学习时提出“人们经验的相似性使得一个人把别人的结果作为自己结果的预示,这是替代性学习中一个特别的影响因素[8]。”马克思也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大学生长期生活在相似性极强的相对封闭的同辈群体中,在无所不在的群体压力和群体互动情境下,个人往往会放弃自己的某些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表现,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9]。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研究型医院科研平台建设的探索

  • 下一篇文章:小议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 敬金蓉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调查与社会心理学分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调查与社会心理学分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浅谈心理学
  • ››对当前青少年的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
  • ››群体心理学
  • ››环境心理学
  • ››变态心理学学科概况
  • ››发展心理学
  • ››普通心理学
  • ››心理生理医学学科概况
  • ››法律心理学
  • ››心理学有哪些基本理论
  • ››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调查与社会心理学...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