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正气,致正虚邪恋,又可出现肾虚血瘀之证。
对300例病例的症状进行具体分析,症状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腹痛、带下异常、经前乳房胀痛等,经卡方检验得知腹痛、带下异常、痛经、经前乳房胀痛等症状与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辨证分型。
通过聚类分析获得了慢性盆腔炎的分型为湿热瘀结型、脾虚湿瘀型、气滞血瘀型、肾虚血瘀型。瘀血内阻在聚类后的4个证型里均有体现,瘀血易与寒、热、湿、气滞和正虚相结合而致病,从而导致其发病特点是病情缠绵、久治不愈、反复发作。其分布规律基本体现了慢性盆腔炎的证型分布规律。并在以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用科学的方法得出了慢性盆腔炎基本证候分布规律,所得出的结论为临床上治疗该疾病提供了可靠的借鉴,为发挥中医药防治慢性盆腔炎方面的优势做出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乐杰,谢幸,丰有吉.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46~2522 赖冠珍,尤昭玲.慢性盆腔炎中医研究进展.中医药导报, 2005, 11(11): 783 邓铁涛.辨证论治.新中医, 1999, 31(2): 44 郑莜萸.中药新药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243~2535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316~318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