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龙眼核醋酸乙酯流分Fr8~Fr16抗脂质过氧化作用乙醇提取的龙眼核醋酸乙酯部位分离所得的各流分Fr8~Fr16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结果如图1所示,图中曲线为Fr8~Fr16不同浓度的水溶液(总浓度小于80μg/ml),对脂质过氧化物的抑制率。从图1中可知,各流分均具有一定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而且随着样品浓度增加,抑制率也逐渐增加,测试样与抑制率呈一定的量效关系;当样品浓度达75 μg/ml时,Fr11和Fr14抑制率可分别达65.5%和68.5%;当样品浓度增加超过50 μg/ml时,各流分的抑制率基本不变,趋于稳定,说明龙眼核醋酸乙酯Fr8~Fr16流分的抗脂质过氧化物作用存在一有效浓度范围,其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能力只需在较小量的浓度范围内就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从表1可知,当样品浓度小于50 μg/ml浓度范围时,Fr9,Fr10,Fr13流分抑制率与浓度线性关系较好,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2 2,0.996 8,0.990 6;从各流分的抗脂质过氧化物的IC50看,它们的抗脂质过氧化物能力的大小顺序为: 从表1中IC50顺序:Fr16
3.2 龙眼核醋酸乙酯流分Fr8~Fr16对羟氧自由基·OH的清除作用乙醇提取的龙眼核醋酸乙酯部位分离所得的各流分Fr8~Fr16对羟氧自由基清除作用如图2所示。图2中曲线为Fr8~Fr16流分的不同浓度的水溶液(总浓度小于0.70 mg/ml),对·OH自由基的清除率。从图2可知龙眼核醋酸乙酯流分Fr8~Fr16在浓度小于0.70 mg/ml时均具清除由EDTA Na2-Fe(Ⅱ)-H2O2体系产生的·OH作用,且呈一定的量-效关系,即随着样品浓度的增大,清除率逐渐增加,最高清除率可达68%。图2中曲线及表2中的r值也显示其中样品Fr10,Fr12,Fr16浓度与清除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但Fr16和Fr12的清除率不受浓度范围的限制,提示可成为不错的清除·OH的活性成分。
从表2可知,与阳性对照苯甲酸的IC50比较,相关系数较好的流份Fr10,Fr12及Fr16的IC50都比阳性对照的高,说明其具有很好的清除羟氧自由基作用。表2 龙眼核醋酸乙酯流分Fr8~Fr15对羟氧自由基清除作用IC50(略)
从图1与图2对比看,龙眼核醋酸乙酯的水溶性流份Fr8~Fr16清除羟氧自由基的结果与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具有相似的结果。但在清除羟氧自由基的测定中,Fr8和Fr16流分虽具有相同主要成分,其清除效率却不同,也与样品的抗脂质过氧化物作用具有相似的结果不同,可能与Fr8流分的其它成分存在协同作用有关,提示不同的活性氧有时需要不同的抗氧化剂。
4 讨论
本实验通过对乙醇提取的龙眼核醋酸乙酯部位分离所得的各流分Fr8~Fr16的体外抗脂质过氧化活性、清除羟氧自由基的活性测定研究,为寻找和追踪龙眼核有效的抗氧化活性物质提供实验依据。Fr8~Fr16流分样品的水溶解性较好,抗氧化活性量效线性趋势明显,这些流份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可成为较理想的抗氧化剂。结合化学分离结果分析,从Fr8流分中反复重结晶得到Fr16是化合物没食子酸乙酯,对Fr8以后的流分,经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实验,发现其主要成分为多酚类物质,多酚类物质被公认为抗氧化类物质。综合抗脂质过氧化结果和清除羟氧自由基结果,可推测,龙眼核醋酸乙酯水溶性流份活性及变化趋势可能和偏极性含多酚类物质如鞣质成分等有关。大量的研究表明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共轭苯环上含有的酚羟基可以参与自由基的化学电子转移过程,从而发挥抗氧化作用[7]。在清除羟氧自由基实验中,酚类物质所含的酚羟基与自由基反应可形成稳定半酮式自由基结构,从而终止自由基链式反应,这是酚羟基化合物清除自由基的最主要机制[8]。这有待对龙眼核化学成分进一步的分离研究,以确定其构效关系。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636.
[2]陈贵延.本草纲目通释(下册)[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2:149.
[3]黄儒强,刘学铭,曾庆孝.龙眼核提取物对β-葡萄糖苷酸抑制作用的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5,21(2):62.
[4]李雪华,龙盛京,谢云峰,等.龙眼多糖、荔枝多糖的分离提取及其抗氧化作用的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21(3):342.
[5]吴华慧,李雪华,邱 莉,等.龙眼、荔枝果肉及龙眼、荔枝多糖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J]. 食品科学,2004,25:166.
[6]刘 刚,王 辉,张先洲,等.青藤碱清除氧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J].中草药,2006,37(1):84.
[7]Salah N,Miller NJ,Paganga G,et al.Polyphenolic flavanols as scavengers of aqueous phase radicals and as chain-braekinng antioxidants[J].Arch Biochem Biophys,1995,322(2):339.
[8]魏朝良,于德红,安利佳.黄酮类化合物及清除自由基机制的探讨[J].中成药, 2005, 27(2): 239.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