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医学论文中医学

上一页  [1] [2] [3] 


Tags:


   浅谈本草研究中的创新      ★★★ 【字体: 】  
浅谈本草研究中的创新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11:54:17   点击数:[]    

研究最多的三个方面:本草文献、药物品种、炮制方法。但是,这就是 本草研究的全部内容吗?当然不是。药学中最为多见的实际是药物的效用问题,而这方面的本草 研究实在太少。一味药物的功效形成,决不是一句“经验所得”能概括得了的。几乎每朝每代,都有自己的热门时髦药,这些药物在历史上走马灯式的“你刚唱罢我登台”。影响药物使用的种种用药思想,是中药学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高晓山先生等的(中药药性论)在药性理论的本草研究方面已经做了很有意义的工作,为以后更深入广泛地开展此类研究趟出了一条道路。可以预见,药物效用的浮沉隐现历史的研究,将会为当代药学发展提供非常有意义的借鉴。这方面的研究是广大临床医生可以大显身手的地方。
药物发展过程中不仅品种方面存在着同名异物的问题,同时也存在同物异位(药用部位)的问题。有些药物古今用药的部位是不相同的。笔者曾对龟甲(全甲)向龟板(下板)演变的历史进行了本草考证,结果证实李时珍所说“(龟甲)古者上下甲皆用之”是完全正确的。现代实验研究也支持龟上下甲可以同等入药,因此,从1990年开始,《药典》将久已废弃的龟上甲重新作为药物;龟甲又恢复了其历史的真实面目。类似这样的例子决不只是龟甲一味,还有待更多的学者从用药实际出发,将药物同物异位的种类加以梳理研究
在药物品种、炮制、效用、入药部位、用药分量等方面,同样尊崇《本草经》和张仲景用药的日本、朝鲜,却有很多与中国不一样的地方。例如茵陈蒿,中国讲究的是“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茵陈当柴烧”,即使用幼嫩的苗,而日本却使用结了果实的老蒿。是什么历史原因造成其中的许多差异呢? 这就是中外用药比较的本草研究课题。尽管已有许多学者注意到这一现象,但系统深入的调查和考证尚未开展起来。
道地药材的研究也是适用本草考证的重要方面。近年来,这一研究受到了重视,被列为重大课题进行攻关,有关的专著也已出版。道地药材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有经验的总结,也有 社会因素的促成。各道地药材产区的药学人员如果也能参与到这一研究,利用地利调查乡上史料、民间口传,可望使这一研究更加深入。
药物的栽培驯养在我国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但这方面的本草研究一般不受人重视。可是,就本人所知,栽培菌类植物茯苓至少在南宋已经开始,其方法与现代相差无几。此外,我国唐代就有 驯麝取香的先例,北宋就开始淡水养珠,南宋就有人工牛黄……这些研究的意义并不在于和外国人争发明权,而是有可能为当今中医药发展提供直接的启示。人们熟知的浙八味、四大怀药等,可是又有谁肯下工夫将其栽培发展历史流理清楚呢?
还有,导致中国犀牛灭绝的原因之一是中医将此物作药,并赋予其神奇的色彩。历史上被中医用作药物的某些动、植物,乃至动物化石,已遭灭顶或行将灭顶之灾。犀牛已从中国绝迹,老虎、羚羊、穿山甲、野生人参、某些稀有的龟,都已岌岌乎危哉。现在我国政府已经注意到动植物保护的问题,但是,如果有人能运用本草考证的方法,全面探讨一下属于濒危动植物的药用历史,也许会引人深思。
以上只是选择中药学涉及的部分内容来说明本草研究还有许多领域是荒芜的。未来世纪不能再把它们撂荒。此外,与中药相关的内容的研究更加繁多。历代药物的价格浮沉与那些历史因素有关呢?本草中体现的历代各地民俗民风有哪些呢?儒、释、道对中药药理的影响表现在何处呢?如何用现代药物实验、临床验证、野外调查等方法辅助从文献入手的本草考证呢?……总之,拘守 本草考证旧套路,只是在几个问题上转悠,道路就会越走越窄。
在下一个世纪,本草研究应该注意从存厚古转向不薄今,加强晚近本草的研究;从中国本草扩大到有承继关系的异国本草;从汉族本草发展到多民族本草研究;从局限于药学中少数主题扩展到 全方面;更进一步采用多种现代研究方法辅助单一的传统本草文献研究;把本草研究的视野从自然科学扩大到人文科学(如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哲学等);注意及时总结各方面本草研究的经验,使之上升到理论;壮大本草研究队伍,使更多不同学科和地区的同志者共同切磋。本草研究不是少数专家的事,它需要多学科的人士共同参与,这样才能使本草宝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在本世纪之末,我呼吁热心于本草研究的同仁,扩大视野,开拓新路,勇于创新,使本草研究之树长绿常青。
         
                   
       
       


转自: 声 明: 本论文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来信指正。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试论西药中药化

  • 下一篇文章: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捷径—西药中药化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浅谈本草研究中的创新”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浅谈本草研究中的创新”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竹节参总皂苷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 ››少花龙葵化学成分预试及抑制亚硝化...
  • ››榕树叶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条件的研...
  • ››中西药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面神...
  • ››葫芦巴联合氨基胍对糖尿病大鼠肾脏...
  • ››红毛五加多糖对荷人喉癌裸鼠抗癌作...
  • ››重症急性胰腺炎术后监测与护理
  • ››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一般认知基础
  • ››身心兼修的瑜珈健美法
  • ››感冒病不简单,破伤风不疑难
  • ››浅谈本草研究中的创新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