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医学论文西医学
   肝血窦内皮细胞研究进展      ★★★ 【字体: 】  
肝血窦内皮细胞研究进展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15:01:24   点击数:[]    

一种强有力的血管活性物质(21个氨基酸多肽),有ET-1、ET-2和ET-3三种同工型。ET主要由内皮细胞产生,通过旁泌作用于邻近的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周细胞和肝贮脂细胞,也可能自泌作用于自身,ET的主要功能是调控局部血管张力,但有人认为ET对生长和发育也有广泛的影响[19]。ET有两种类型的受体即ETRA和ETRB,它们均通过细胞内G-蛋白传递细胞外信号[20]。ETRA主要位于血管平滑肌细胞表面,它与ET-1的亲合力最强,约是与ET-3亲合力的100倍。ET与其受体结合介导血管平滑肌的收缩。ETRB与ET结合后产生的效应主要决定于细胞类型,如ET与内皮细胞自身的ETRB结合,可引起NO的释放及血管平滑肌松弛;若ET与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ETRB结合,则可诱导平滑肌的收缩[21]。大鼠肝贮脂细胞表面的ET受体量远高于内皮细胞、Kupffer细胞和肝细胞等,若用ET-1灌注肝,可引起肝血窦收缩,光镜和电镜放射自显影术研究发现,ET-1主要与贮脂细胞结合。另外,用核酸杂交和竞争结合分析研究也证明[22],贮脂细胞既表达ETRA又表达ETRB,ETRB还与细胞的生长分化调节有关。应用高能活体显影观察证实[17],贮脂细胞表面丰富的ETRA与ET结合可致细胞发生很强的收缩作用。P物质、去甲肾上腺素与和血栓素等也能引起贮脂细胞的收缩,但作用较ET弱。   内皮细胞源性NO是一种血管舒张因子,它是在一氧化氮合酶(NOS)的作用下由L-精氨酸和氧分子结合而生成的。NOS有二种同工异构型:组织型NOS(原生OS,comOS)和诱那里型NOS(iNOS)。comOS依赖钙-钙调蛋白系统,产生的NO较少,参与细胞正常生理状况下的机能调节;iNOS在正常状况下不表达,也不依赖钙-钙调蛋白系统,在内毒素和某些因子刺激下才表达,产生大量的NO。可能由于内毒素和细胞因子影响核因子Kb/rd活性,后者激活iNOs基因的转录,从而使细胞产生大量NO[23]。   近来研究发现[24],内皮细胞分泌NO又对自身的NOS的合成产生负调节效应。NO半衰期极短,仅30秒。NO可弥散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通过与细胞内Ca2+的结合,激活可溶性cAMP,使平滑肌松弛,血管舒张。肝贮脂细胞体外培养研究表明,外源性NO能阻止ET-1诱导贮脂细胞收缩;无论在含有或不含有内毒素或细胞因子的条件,贮脂细胞也产生NO,并以自泌方式作用于自身。   我们实验室的研究表明[25],正常大鼠HSEC强烈表达ET-1,在肝纤维增生性病变时,HSEC表达ET-1明显减弱;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从核酸水平和蛋白水平的研究均证实,正常大鼠HSEC表达comOS,产生少量NO,而在肝纤维化时,iNOS表达增强,NO的产生明显增多,这可能与肝病理状况下产生的一些因子作用于HSEC有关。   由此推测,正常HSEC生成的NO和ET-1,两者通过旁泌作用于邻近的贮脂细胞,调节和稳定肝微循环血流,在肝纤维化时HSEC合成ET减少,而NO的产生相应增多,使血窦扩张,进而改善肝纤维增生时肝血循环障碍。也有实验看到,给肝纤维化大鼠门静脉灌注NOS底物L-精氨酸,可降低门静脉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敏感性。表明肝内产生的NO有一定的降门脉高压作用[26]。由此可见,HSEC产生的ET和NO既有稳定正常肝微循环的作用,又与肝纤维化等病变的发生发展相关,尤与门静脉高压的形成有关。若将ETRA拮抗剂Bosentan灌注给肝纤维化并伴有门脉高压的大鼠,可降低门静脉压力,目前这一复合物已用于临床治疗[27]。倘若能有效控制肝内ET和NO的合成及其作用,可能有利于改善门脉高压。   5 HSEC表面受体和粘附分子的表达   HSEC的表型及其相应的生物学特性与其他内皮细胞有一定的差异。HSEC表达其他内皮细胞不表达某些受体如IgG的Fc受体、CD13、CD14等以及一些粘附分子如ICAM-1、CD4、α5β1、α1β1。HSEC不表达其他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分子,如C62、CD31、CD34等。这可能与HSEC所处的微环境有关[28-34]。   5.1 HSEC清除作用的相关受体表达   IgG的Fc段受体:实验研究证明,除胎盘血管内皮及肝HSEC表达IgG的Fc受体(FcR)外,其他正常血管内皮细胞均不表达FcR。IgG的FcR可分为FcRⅠ、FcRⅡ(CDw32)FcRⅢ(CD16)三种。HSEC仅表达FcRⅡ和FcRⅢ两种受体。我们以EA花环实验研究发现[28],HSEC表达的FcR活性,在相应抗体介导下可与羊红细胞形成花环。应用FcR单克隆抗体及胶体金标记羊抗鼠IgG的电镜免疫组化法,可见HSEC表面与枯否细胞一样有数量不等的胶体金颗粒,更明确证实HSEC表达FcR;在HSEC内吞泡内也可见胶体金颗粒,提示FcR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并内吞入胞质内[25]。有研究认为,HSEC主要摄取血循环中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在溶酶体内被降解消化,但至今尚无直接证据表明HSEC有抗原递呈作用。在多数情况下,肝血窦中枯否细胞呈MHC-Ⅱ阳性,而且均表达HLA-DR和HLA-DQ,但很少看到HSEC具有HLA-DR活性,而HLA-DR在抗原递呈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正常情况下的HSEC可能不具有抗原递呈作用,但不排除病理情况下被诱导而具有抗原递呈作用。   CD14和CD13:CD14是脂多糖结合蛋白受体。脂多糖(LPS)是革兰氏阴性杆菌膜上的复合物,可刺激内皮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可诱导机体产生非特异性免疫功能。HSEC上的CD14主要在处理血循环中的LPS-LPS结合蛋白复合物中起着重要作用。CD13是氨基肽酶-N受体,该酶可降解一些小分子多肽,参与小分子肽的调节。除HSEC表达CD13外,肝细胞胆小管和小叶间胆管上皮细胞顶部质膜也可检测到CD13,但在肝的其他血管腔面均未检测到。   其他受体:肝内有两套清除异物的细胞系统,即Kupffer细胞和HSEC[33]。前者吞噬清除颗粒性异物,后者通过受体介导吞饮可溶性的和小微粒性异物。HSEC有透明质酸受体、胶原α链受体、甘露糖受体、LDL受体等净化受体,分别清除细胞外基质成分和代谢产物,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将荧光素标记的Ⅰ型前胶原N-末端肽或碘化AcLDL注入肝内,仅见HSEC内含有这些标记物,体外研究也有类似结果。因此,这些受体可作为鉴别HSEC的特异标志。   5.2 HSEC的细胞粘附分子表达   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nsive moleculer,CAM)是细胞表面的一类糖蛋白,在细胞与细胞间结合、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结合中起粘附作用,在维持正常组织结构以及炎症反应、免疫应答和肿瘤扩散转移等许多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依据基因结构的同源性和功能特点将CAM分为几类,如选择素(selectin)家族、整合素(integrin)家族、IgG起家族等。目前已知,正常HSEC表达以下几种CAM[30、35]。   α1β1和α5βL:二者属整合素家族的VLA组(very appeal;antigen VLA),同时还较弱地表达αVβ3和α11β3。这些整合素均是纤维粘连蛋白(NF)的受体,α1β1也是一种胶原受体,αvβ3和α11β3和11β3。可能与血管基膜的vWF或玻璃粘连蛋白(vitronectin)结合。HSEC表达这些粘附分子与肝窦周隙内含有的相应配体相关。正常肝窦周隙内有Ⅳ型和Ⅵ型胶原蛋白与FN,但无层粘连蛋白(LN),而HSEC也无LN的受体(α2β1、α3β1、α6β1、α6β4等)。但在肝硬化时,血窦壁出现明显的基膜(含LN),毛细胞血管化的HSEC也强烈表达α6β1和α2β1,而LN是毛细胞血管形成的重要诱导物。若事先用LN抗体处理,则能阻止HSEC的毛细胞血管化[35]。   ICAM-1和CD4:二者属于IgG超家族。此类粘附分子和免疫球蛋白可变区或恒定区有类似之外,功能性氨基酸也有一定的同源性,故称为IgG 超家族。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CD54)能与白细胞上的LFA-1(CD11α/CD18)结合,其功能与CD4相似。淋巴细胞粘附分子(CD4)可与HLA-DR结合,可介导白细胞或表达有HLA-DR的细胞粘附到HSEC上,可能与抗原递呈有关。CD4又是人免疫缺陷病毒受体。K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淋巴结针吸细胞病理学对淋巴结核早期诊断的研究应用

  • 下一篇文章:外阴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三例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肝血窦内皮细胞研究进展”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肝血窦内皮细胞研究进展”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核糖在保护心脏功能中的作用
  • ››脊髓动脉构筑及临床意义
  • ››现代医学的昨天 今天 明天
  • ››凯西莱治疗病毒性肝炎双盲观察
  • ››西藏高等医学教育概论
  • ››西藏地区的主要乙肝病毒基因型CD杂...
  • ››浅说藏医药学的兴起与发展
  • ››乙草胺致癌病理学试验的评价
  • ››双糖残基在肺癌组织学的检测
  • ››用现代医学模式探西藏传统医学的身...
  • ››肝血窦内皮细胞研究进展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