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清晰地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定位,从而能够在人力资源工作中分清主次、轻重、缓急,对面临的各种情况应付自如。要有人力资源理论与实践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公务员,都必须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源理论和实践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这两方面的创新能力。理论创新能力要求公务员能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总结、把握、看待本职工作和公众的需求,在不断的学习中提炼理论智慧以指导实践。 3.2 为人才服务是第一服务 树立“人才是上帝”的观念。做好人力资源服务工作,必须树立第一服务观。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才是关键的观念,坚持把培养、吸引、使用人才摆在重要战略地位;要树立人才观念,坚持党政人才、单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一起抓;要树立人才资源开发观念,坚持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要树立人才资本观念,把人才投资作为生产性投资和优先积累的资本。在为人才服务上做好以下工作:(1)为人才架设科研桥梁。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科技和经济的结合架设桥梁和联系纽带。提高人才待遇,积极推动知识、智力、技术成果因素参与收益分配和占有股份,进一步发挥奖励的激励作用,对涉及人才奖励的政策、项目进行梳理、规范奖励名称,理顺奖励层次,明确奖励级别与待遇,提高奖励质量。在软环境方面,我们要形成科学规范的科技评价体系,鼓励探索、宽容失败,让科学家在一个相对稳定宽松的氛围中不断探索。(2)为人才打造创业平台。部门应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着重做好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催化力量的工作。人才是第一资源,拥有人才就能掌握发展主动权。因此,要为各类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符合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3)为人才开辟“充电”基地。应加强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基地与网络体系建设,拓宽渠道,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现有人才素质,大力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和实用技能人才。要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实际和需求出发,建立各具特色的分层分类培养机制;要保护和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和氛围。(4)为人才提供后勤保障。要满腔热情地为人才服务,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3.3 人力资源投资是第一投资 人力资源是21世纪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源成本是为了获得单位的人力资源而发生的招聘、录用、教育、培训、福利、管理等的费用或支出。人力资源成本是人力资源价值的基础或实体,人力资源价值是由人力资源成本和人力资源使用中所创造的价值构成的,因此,人力资源成本是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基础。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物质资源相对不足,唯有人力资源数量丰富而潜力有待开发。要把人力资源投资作为的第一投资,我们在实行的过程中要集中力量在基础教育、选拔人才、应用人才、激励人才、为人才谋福利等方面进行投资。要创新教育型投资、应用型投资、激励型投资、福利型投资。这也是对人力资源投资的一种方式。这种投资方式是社会为劳动者提供的生活保障,也是留住人才并调动积极性的一种重要手段。现代福利体系的建立可以使单位与员工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建立在公正、互惠原则基础上的劳保、退休保障体系也可以促使均衡、快速发展。现代福利体系是单位从人力投资和激励机制的角度出发为员工提供有形的与无形的酬劳的总和。激励机制不仅要有有形的福利系统提供动力,更要有人才行为规范和单位文化深化有形福利对人才的影响,在给予合理报酬、福利的同时,以单位文化的培养、渗透、融合、创造来增强人才的内在福利满足。福利政策是要服务于单位的长远经营战略的,所以建立长期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和单位的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建成命运共同体。 3.4 全员抓人力资源是第一要务 要有首要责任意识,树立做好人力资源工作,人人有责的观念。首先,这个责任意识是指全社会成员对自己所应承担的关于人力资源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自觉意识,它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对自身对他所处的集体及社会的人力资源相关工作负责,正确处理与集体、社会、他人的关系。责任意识是在实践工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力培养人们的人力资源责任意识,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其次,许多人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力资源的责任意识对于维系社会的和谐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每一个人才的积极配合,加强管理和服务,改善人力资源环境,使人力资源工作走向法制化、制度化。再次,做好人力资源工作不仅是国家和社会的最高原则和最高责任,也是个人的最高原则和最高责任。只有做到这一点,个人的发展和成长才有保障。从根本上说,反映了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高度的一致性。只有动员起全社会的力量,才能搞好人力资源工作,才能使社会健康迅速的发展,这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