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较易引起高血糖症的特点,以及防治效果不佳的事实,探测这类患者患IGT后发展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机会更大,预后更差,因此治疗早期就应注意采取干预措施,有利于防治糖尿病。 大多研究认为,抗精神病药物日剂量与血糖调节障碍之间关系不密切。有学者[5]甚至认为糖代谢异常与药物日剂量和疗程无关。本研究发现,短期使用氯丙嗪和利培酮的日剂量与空腹血糖和糖耐量之间没有明显关系,IFG和IGT的发生与日剂量高低也无关,因此推测药物是通过复杂的代谢和许多内外因素的相互影响而产生致高血糖作用的,药物并不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而是借助一些易感因素如血脂代谢、内分泌或神经功能紊乱等发挥作用的,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间接地加快了糖代谢异常的发生。 药物引起糖代谢异常的发病机制迄今不明。Haupt等[6]认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5-HT1a受体的拮抗作用会减少胰岛B细胞对血糖值的反应,从而导致糖代谢异常。血糖代谢异常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药物可促发或直接造成脂肪、糖代谢障碍,导致胰岛素抵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更易发生[7]。总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发生IGR是多因素作用之故,需从多方面进行预防,综合干预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01.2 王大开,李远,谭小林.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引致糖尿病的相关因素分析.四川精神卫生,2004,17(1):27-29.3 Hagg S,Joelsson L,Mjorndal T,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clozapine compared with patients treated with convertional depot neuroleptic medications. J Clin Psychiatry,1998,59(2):294.4 许曼音,陆广华.糖尿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3-96.5 石夏明,成秀芳,姚尚武,等.氯氮平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血糖影响的比较.四川精神卫生,2000,13(3):174.6 Haupt DW,Newcomer JW. Hyperglycemia and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s. J Clin Psychiatry,2001,62(suppl 27): 15-27.7 李虹万.抗精神病药引起药源性肥胖与糖尿病的相关研究.四川精神卫生,2003,16(1):60-62.8 徐帼瑛,陈颀,李华芳.精神病人糖尿病的早期预防及监测.上海精神医学,2005,17(1):53-55.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