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忍受贫困从而必然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这样一条思维线索。应该说,这还不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最终理论层面。在不久之后写下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以及后来的“伦敦笔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开始在古典经济学之上独立地解决经济学问题,真正从经济学上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科学的解放思想与经济学的直接结合,哲学话语开始对象化在现实的经济分析之中。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进行了“历时态”的叙述和分析后,从中不难看到,人的解放的价值理想是贯穿马克思全部思想的一条红线,它规范着、引导着马克思的理论创作,尽管其具体内涵随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完善,经历了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批判到实践批判的过程,但基本指向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因此,马克思虽然没有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而且在其理论精神上是反对体系哲学的,但并不因此影响马克思哲学依然有一个首尾一贯的内在逻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张一兵.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李兵.生存与解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