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创新主体的研究,而把资产阶级的效率概念当作普世的效率概念,从而得出分配状况的恶化、环境的衰退和资源的耗竭等是经济增长或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的推论。因此,诱致性技术创新的最大问题在于其标榜以效率为导向,但是,其效率却是资产阶级的效率,而对工人阶级和社会其他阶层而言可能是非效率的。
三、技术创新是资本控制劳动的工具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过程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律:剩余价值规律。为了实现攫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目标,资本必须控制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实现过程,而技术创新是资本实现这一控制的基本工具。“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在资本主义的历史的和分析的范围内,技术产生着社会关系,但它也是由资本所代表的社会关系所产生。”
(一)技术创新、专门知识与劳动过程中的控制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二是“产品是资本家的所有物,而不是直接生产者工人的所有物。”由于资本家是工人劳动产品的所有者,因此,资本家攫取的剩余价值的多少就取决于资本家对工人劳动过程的控制程度,资本家对劳动过程监督得越好,超过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从而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但是,工人也很清楚这一点,他们不愿意轻易丧失对劳动过程的控制权力,因此,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就存在着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关于劳动过程控制权的斗争。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工人利用自己对劳动过程的专门知识来获取对劳动过程的控制权,而资本家则通过去技能化的技术创新使劳动过程简单化、清晰化,从而剥夺了工人专门知识获得的控制权。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工场手工业的特有性质成为资本对劳动控制的障碍。这一时期熟练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占有压倒性优势地位,非熟练工人的数量极其有限,由于熟练工人利用其关于劳动过程的专门知识控制了劳动过程,导致资本攫取剩余价值的进程受阻。“因为手工业的熟练仍然是工场手工业的基础,同时在工场手工业中执行职能的总机构没有任何不依赖工人本身的客观骨骼,所以资本不得不经常同工人的不服从行为作斗争。……因此,在整个工场手工业时期,都可听到关于工人缺乏纪律的怨言。”即使如此,直到机器大工业时代以前,由于工人的专门知识使资本无法完全支配工人的劳动时间。
但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需求的扩张,需求的扩张又推动了分工的扩展。而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迂回生产,这导致了专门生产劳动工具的工场从其他工场中分离出来,其中特别是生产当时已经采用的复杂机械装置的工场。随着机器的不断创新和涌现,工人利用专门知识控制劳动过程的技术基础不再存在。资本通过技术创新剥夺了工人因劳动过程中的专门知识而获取的控制权。马克思指出:“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这一产物,又生产出机器。机器使手工业的活动不再成为社会生产的支配原则。因此,一方面,工人终生固定从事某种局部职能的技术基础被消除了。另一方面,这个原则加于资本统治身上的原则也消失了。”
一种常见的观点是,机器的出现把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马克思明确指出,工人辛劳的减轻不是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目的,使用机器的根本目的在于攫取更多剩余价值,包括三个主要途径:资本通过机器加强对劳动过程的控制,突破工作日的一切道德和自然界限,增强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泰因·布鲁兰(Bruland)把19世纪英国纺织业的三大重要技术革新与当时的劳资冲突联系起来考察。在非自动精纺机时代,技术娴熟、报酬很高的纺织工尽管只占棉纺织工人队伍的10%左右,但是他们是整个棉纺织业的绝对核心,因为需要他们来伺候非自动的精纺机。为此,他们要求具有工厂的半管理性的权力,并制定工作条件,获取高薪。棉纺织厂的老板们想创造一种自动精纺机来夺取对工厂的完全控制权。在自己位于英格兰海德地方的工厂因为工人罢工三个月而关门之后,理查德·罗伯茨首先成功地完成了这一技术创新。虽然自动精纺机的出现没有立即导致纺织工的失业,但是,它的存在削弱了纺织工在工厂的权力,压低了他们的工资,并使他们不敢动不动就以罢工为威胁。
技术革新,机器的出现,不仅剥夺了技能型工人因专门技能而获得的对劳动过程的部分控制权,而且扩大了剥削的范围,不仅成年工人受资本剥削,妇女和儿童也成为资本剥削的对象。马克思指出,“就机器使肌肉力成为多余的东西来说,机器成了一种使用没有肌肉力或身体发育不成熟而四肢比较灵活的工人的手段。因此,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这样一来,这种代替劳动和工人的有力手段,就立即转化为这样一种手段,它使工人家庭全体成员不分男女都受资本的直接统治,从而使雇佣工人人数增加。”随着妇女和儿童因机器创新而进入资本剥削的范围,成年工人的工资下降,产业后备军增加,在与资本家的抗争中他们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