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政治论文 → 资本主义 |
|
|||||
霸权与帝国的逻辑意识的异同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0 19:13:54 点击数:[] ![]() |
|||||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
刘德斌,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法学博士;孙兴杰,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冷战结束之后20年来,国际关系经历了深刻的变化,诸多论者都提出了不同的解读。笔者曾在冷战结束10年之际撰文总结和概括人们对后冷战时代的种种推测与判定,也曾把近年来流行于国际学术界与媒体的种种观点梳理为对当代世界的五种解读,结果发现,无论大家怎样推测和判定,无论从什么角度对当代世界的最新变化进行新的分析,都依然摆脱不了“帝国”与“霸权”这两个古老而又模糊的概念的“阴影”。厘清这两个歧义纷呈、争讼颇多的概念,避免简单化的理解,特别是弄清楚两者的联系与差别及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与把握国际关系史演进的阶段性与延续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国际关系的现状与未来。有关帝国与霸权的争论颇多,见仁见智,笔者才疏学浅,文中诸多想法尚不成熟,仅此就教于读者。
霸权:诸种定义与争论
中国古代典籍有“天下”而无“帝国”的概念,但是关于“霸”的论述却十分丰富。中国的《辞源》对“霸”字追根溯源说:“古代诸侯之长:天子衰,诸侯兴,故曰霸”,“有天下者为王,诸侯之长为霸”。1818-1819春秋时期诸侯争霸,辅佐齐桓公的管子不仅对霸权有着深刻的认识,还从霸权运作的体系环境进行了分析:“强国众,合强以攻弱,以图霸。强国少,合小以攻大,以图王”120。研究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学者认为战国时期的荀子已经根据国家的性质将国家分为王权、霸权与强权三种类型,并认为“霸权是低于王权的一种国际权力,是在君主道义达不到王者水平时通过强大实力和战略诚信而努力获得的国际主导权”14。
中国人对霸权的理解与西方不尽一致。中国的《辞海》认为“霸权”一词在西方最早出现在希腊历史上,指个别大的城邦(如斯巴达)对其他城邦的控制。后泛指大国、强国不尊重他国主权和独立,对他国强行干涉、控制和统治。2002《辞海》前面的解释与西方学者的解释基本一致,而后面的解释就把中国在冷战期间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经验加入进来了。现代西方学术界则认为霸权(Hegemony)就是支配权,指阶级统治的非强制方面,即统治阶级利用社会化机构把其价值观和信仰加诸其余人的能力。319看来,现代中国人对霸权的理解更倾向于霸权国对“硬实力”的应用,而西方的解释则偏重于“软实力”的内容。但是,无论是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还是在欧洲的希腊城邦时代,霸权的产生都是一种国际关系的组织形态,这一点中国的历史与欧洲的历史有其相似性的一面。
如果以上就是关于霸权的“古典”定义的话,梳理现代文献,至少会有四种不同的“霸权”理论浮现在我们面前,即葛兰西的霸权理论、世界体系论者的霸权理论、现实主义的霸权理论和自由主义的霸权理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西方学者就美国霸权的兴衰进行激烈讨论的时候,他们发现了意大利的葛兰西,葛兰西关于霸权的论述成为当时理论界研究、批判与争鸣的出发点。葛兰西的霸权理论更多地被理解为文化霸权理论。与西方传统意义上有关霸权的描述不同的是,葛兰西把霸权描述为一种阶级支配关系,一种为从属阶级或大众所接受的统治阶级所施行的支配关系,一种统治阶级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和领导。按照葛兰西的说法,统治阶级的建立相当于世界观的创立。[9]246葛兰西生前在狱中无法系统地阐述其霸权理论,其观点散见于《狱中札记》之中。在《狱中札记》和狱中所写的书信中,葛兰西明确把“统治”(压制)和“领导”区分开来,强调了文化霸权是通过大众同意进行统治的方式来实现的。葛兰西把维护“整个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统一”这个重要的功能归功于观念,不是说观念的力量足以消除阶级斗争,而是因为他认为它们能够将阶级斗争缓和到使资本主义社会足以延续下去的程度,特别是在具有较高民主程度的资本主义社会。他认为,在这些国家统治阶级已不再是通过暴力,而是通过道德和精神方面的领导地位,通过一整套法律制度或世界观的塑造来实现统治的。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曾经给学术界的文化研究特别是大众文化研究带来了崭新的局面,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大众文化褒贬不一的极端看法,使人们得以重新认识和界定大众文化。与此同时,或许更为重要的是,葛兰西的霸权理论给冷战后国际关系的研究以更大的启发。葛兰西当时就指出:“‘领导权’的每一种关系必然地是一种教育,而且不仅发生在一个民族之内,发生在组成这个民族的各种不同力量之间,也发生在国际的和世界的范围内,发生在各种民族的以及各种大陆的文明复合体之间。”[9]262加拿大学者罗伯特·考克斯认为:“只有一个国内实现了或正在实现社会霸权的国家才能建立世界霸权秩序。一个正在形成中的社会霸权在巩固自己的力量的同时,其扩张性的能量也向外部世界发展。”[10]105
世界体系理论家认为霸权是一种等级性的积累结构,霸权贯穿于世界体系近5 000年的历史中。吉尔斯等认为:“霸权的目的在于使称霸中心(国家)及其统治(有产)阶级享有独占剩余价值积累的特权。”[11]134沃勒斯坦认为,霸权源于国际体系中的大国掌握了工农业、商业和金融三个方面的物质基础,从而“能将它的法则和意愿(至少通过有效的否决权)大部分施加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甚至于文化领域”,从而使从属国家不得不仰霸权国鼻息。[12]306-307世界体系理论对霸权的界定重新回复到剩余价值的积累与分配,通过私有产权、契约等手段,剩余价值以一种“合法”的形式完成了从边缘向中心的流动。
现实主义理论关于霸权的论述则集中在权力政治方面。罗伯特·吉尔平的霸权观可以归结为动态平衡论。他认为战争是实现体系变革的必经之途,由于经济、政治、科技的不断发展,体系内部一直进行着失衡与调整的过程,当权力失衡后,一些国家便试图改变体系安排以获得重大利益,既有的霸权体系便会受到冲击。经过一场霸权战争之后,重新安排符合新霸权国利益要求的国际体系。[13]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基欧汉与奈则认为,战争或总体均势的重大变化是霸权崩溃的根本原因。这种情势源于多方面的变化:其一,霸权国提供公共物品,而二流强国可以免费搭便车;其二,霸权国制定和执行规则的能力衰落,霸权平衡发生动摇之后,霸权体系便进入瓦解崩溃的快车道。[14]46-47
冷战后,国际关系学界对霸权的讨论大都源于关于美国霸权兴衰的争论,同时也开始与近年来新兴大国的崛起特别是与中国的崛起联系在一起。非常有趣的是,在学术界的话语中,霸权基本上是一个中性词。但在国际政治的现实中,霸权更多地是一个遭人反感的贬义词。没有一个国家愿意顶上霸权国的“桂冠”。在中国,人们基本上把霸权与霸权主义相提并论,认为霸权是“在国际关系上以实力操纵或控制别国的行为”,“霸权主义是指大国、强国凭借军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